七月廿四日至廿七日,我在延边州的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及长春市游玩。当时日记记得潦草,很多细节已忘却,整理时稍加回忆感慨填充,乃录延边旅记。旅行让人阅历丰富、让人怀念,我喜爱这股子在路上的嬉皮士精神。八月廿七日 下午二时于哈尔滨。

Read more »

一五年八月八日至八月廿六日,我往齐齐哈尔市雅尔塞镇支教,作历史教师的日记。这次行程学会一道拿手好菜,青椒炒辣椒🫑🌶️

Read more »

对杜维明《中庸 洞见》的读后感,亦无妨为对儒家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反思。我常觉古今中外的文章,仿佛有诸相通之处。哲学思想虽艰深,有形而上地对本源的探讨,如道家之于道、儒家之于理、黑格尔之于绝对精神,但这些探讨最后都会成为不同的概念体系,学者所做的便是把这些概念体系推广到万事万物。
思想的高度相似性,不仅是对本源探讨的目的是相似的,亦在于某些内容是相似的,如墨子对国家起源前的认识与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认识相似、道家“以理化情”与斯宾诺莎思想的相似。然而,思想在具体表述中,又确有差异且大为不同,不同学者对如何认识本源、如何解释本源的问题分歧极大。由此,不同思想体系所指导的社会人便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最终慢慢造就了中、西不同的人生态度,乃至中国北方与南方人格的不同,又如中国知识分子在儒、释、道间的摇摆,往往是通过对本源的探讨,进而引申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

Read more »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七年前我刚高中毕业,看王小波的东西常觉过于西化,如今我却理解王小波了,我不知这是否是读书愈多的困恼。廿二年春补记。

Read more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