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重刊序言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收集整理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费于西南讲演“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
盖自其序言观之,乡土中国乃费于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独特体系之概括、探索,费以为此书远非定论,仅为提供一工具也。此工具即为Ideal type,于实践中总结,吾辈亦需于实践中发展,实证主义分明。而大抵新鲜事物终归为青年人闯出,卅年多后回首,费亦为当年青春之热血、理想而感动。

乡土本色

盖中国社会,以乡为基,乡以土为根,最基层的土,又反过来作用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尤其是乡里人的特性“土气”。
乡土社会安土难迁,乡间闭塞,各自为生,在大的中国社会里,细分为无穷小的、各不相同的乡间独特风俗,先于乡人的存在,乡人之成长,与乡土之生长并存,代代不息,代代相熟,此固为旧时也。
然今之城市,由无数陌生人机械组合,法律代替民约,怀疑代替信任,旧时乡土社会,毋需思虑而信,人际单纯、民风淳朴,而以旧俗入新世界,则产生弊病良多,乡土也因此没落,“土气”一词,也贬为骂人之词,亦非痛也?

文字下乡

凡事毋以己之规定套用他人,当秉持文化相对主义,以情论事,乡人愚乎,非也,盖环境使然,而非智力缺陷,乡土有其独特语言,直观便捷,某种意义上优于文字语言,此外,乡人亦有城市人之不能之处。
费孝通此文,探究文字下乡的重点,非是普及文字,而要适应乡土社会的特殊语言,文字作为现代化的工具,仅仅是一个工具,甚至是有缺陷的工具。
若想成就中国乡土的近代化,非教乃化,西方农民,其文化素养,不见多高,其品质却当为推崇。盖其存乡土之优越性,而采科技之先进。
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字下乡,也必须考虑乡土生活的本质,即熟人社会。强制固然稳定,却难以长久,若欲长治当怀柔,文字下乡非仅教育乡民识字,其根本目的在于将现代化的精神融入乡土社会。
大概为政之道,亦是根于乡土。

再论文字下乡

上文《文字下乡》主要以空间论述为主,乃face to face,固毋需文字。
本文则以时间论述为主,乡土社会的稳定,毋需文字的繁琐。人和时间的关联中产生了文化,乃社会之存在表象,于人继承且发展。其中,词是主要的桥梁,词乃文化等象征,乃概念等之本。
但词又并非需要固定为文字,亦可为声音,乡土有文化,却是以声音载之。然记忆有局限,在记忆复杂事务时,产生了文字。
但乡土的世代之间,如一部相差无几的影片,单调且安宁,却是不必文字,非是乡人愚的记不了文字,而是没有此需要。
文字下乡,亦是此乡土性的基层有了变异,才有了可能。

差序格局

西方有团体格局,一如中国有差序格局。差序者,状若石子投湖,泛起涟漪也。
费孝通以为,西方重团体,而中国重个人,此番论断无疑打破我旧有的观念,我一向以为,中国充盈着集体意识而西方个人主义强烈,但读罢此文,仔细思索,中国的集体中有着特殊的自我主义,与西方集体中的个人主义不尽相同,盖为中西间同而存异。
西方虽重视群体,但个人于群体,相当于分子于物质,相对独立于集体,中国虽也重视自我,但儒家有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生以天下为己任,则是由小我推演而来。中西似同非同,盖西方法律严密而中国讲人情冷暖,固西方有群己之别,而中国之群己之别界限模糊。
盖自上古始,中西已有分别,至孔子细分人伦,西方之团体超于个人,而中国之个人胜于团体,故费有云,中国家公的理念是相对的,倘中国有牺牲,多为舍大以求小,舍国保家,舍家保己。
至近代社会,实际上,西方国家的外交也沿用了此差序,为国家,可以牺牲上至别国,下至个人,唯独不可牺牲国家这个中心。盖此又为中西文明异而存同。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的道德向来是没有具体阐述的,西方团体义务则规范明确,费孝通以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差序格局,一切以私为起点,继而扩外,一切评判的标准,也归于私,私者千万。
西方则以大团体为起点,团体之数可察,标准即可以统一。
固中国之私附于人伦,道德之根也在乎人伦也,亲亲之亲,恶恶之恶,中国之文化,儒家为主,爱人有等级差异,愈远愈少。
盖中国之墨子与西方之基督相像多也,而儒墨价值理念不同,儒家与天主不同,进而成中西之不同也。

家族

费孝通此文意在解释旧有社会,家族于中国之形成,而于西方之未形成之原因。
盖因其功能之聚集也,西方有各样团体承担各样功能,而中国家族揽政、经、文诸事于一身,此现象亦为差序之于团体之不同也。
又论家庭中西之差异,中国以父子主,中国氏族居多,父系一脉,有社群之社群(此社群为中国差异之社群),母为配,固常可见“夫死从子”一说。而西方以夫妻为主轴,团体社会家庭功能较中国明晰远矣,此二者,亦为文化之差异也。
家庭与家族之差异,盖家庭乃短期,因个人死亡而死亡,家族则为一长期存在,绵延不尽,不因个人之变卦而改变,相对更为稳定。
又论中国人矜持之性格,盖亦源于中国差序之格局,故格局者,成于政、经、文之中,反之影响政、经、文。盖人类自成其格局,又受制于格局也。
世事无绝对之事,阴阳之中,阴阳相斥相和也。

男女有别

中国男女有别久矣,缘何?
费孝通于文中假借了西方陆沈论(Oswald Spengler),拿来了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为阿波罗式的,即乡土社会的模式,亦为西方古典精神,力求一个完善的秩序;另一种为浮士德式的,即西方社会的模式,冲突为存在的基础,为前途能够得以“变”的条件。
男女本身生理形态不同,恋爱固然就是异中求同,易于冲突。
然中国乡土社会以单系为主,父系为主,乡土社会之中,时空相对不变,唯个人与个人生理之差异长存,此即中国“男女有别”之基本。又中国乡土文化之中,亦自然需要发展出“男女之别”之理念,用以作为维护自身稳定之手段。固“男女有别”深入人心,已然为中国人之心理。
此基础上,异性难以接触,中国人之感情便趋于同性原则发展,即有结义,有自恋,有组建了阿波罗式的家族。
而西方崇尚浮士德式生活,遵循异性原则,夫妻之结合,非以同为基础,而以相异结合,于创造中寻求统一,也即因之多家庭而少家族。
固浮士德之恋爱求过程而不求结果,阿波罗之恋爱求结果而不求过程。浮士德与阿波罗的冲突,亦即近代中国的冲突。中国阿波罗之社会,一向屈己以适应外界,此亦为中国之封建千年难易之缘由乎?

礼治秩序

先论人治法治含义,且西为法治,中国礼治,礼治以乡土为基倘社会变迁之时,则法治胜于礼治,此盖为戊戌变法,中体西用之败笔,亦为中国当代礼治流失之根由。

无讼

盖律师地位之上升,为由礼至法之嬗变。
礼治社会,礼为个人于传统之服膺,维持在于己身,法乃辅,教化为主,若讼则教化不足也。法治社会则多维护个人权利,法乃厘清个人权利之功用,法随世易,故律师更为不可或缺也。
中国今日变革巨大,礼治传统销匿,而法治大行,二者相遇,或为善事,或为恶事,苟欲推行新司法,则必先革化人心也。

无为政治

费孝通提及权利有二,一曰横暴权力,二曰同意权力,分析某一社区,必以此二者也。
权力,为人爱,以之可以圈利。而农业社会之中,地广难辖,横暴权力为之所限,故乡土社会,虽表为皇权横暴,其骨仍属松弛## 无为。
旧时天下之乱治,盖亦由有为皇权至无为皇权之交替也。

长老统治

费孝通于本文新提一词,除却横暴权力及同意权力外,亦有一权力名曰教化,根植于乡土中国。
教化存于社会继替之中,可为社会亦可为个人。长老统治非为家族之长老,而为长者。老者也,以年长之人教化年幼之人也。
凡有文化,则有教化也,然此文化必为稳定之文化也,于儿童少年乃强制,于成人乃其查阅新问题解决之道也。
倘社会处旧文化至新文化之急速变迁之中,则教化难行也。

血缘和地缘

“地位”一词实乃依血缘而划分空间得来,实为血缘之投影也。
血缘乃身份社会之基础,地缘乃契约社会之基础,商业之兴起,乃于血缘之外,商业产地,苟若乡土社会,碍于人情,商业不能成也。又有哲学云:交情愈要深厚,必先使之欠人情

名实的分离

此文费孝通提出一个新名词,在社会变迁之中,产生了与上文所述权力不同的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代表即为苏联,此独裁非彼独裁也。
儒家之孝,实为无违,承认乃长老权力也。又举例以英国不流血之革命,继而引出主题。于社会变迁之中,乡土中国因长老权力占上风,苟欲变革,则以注释,于表面尊,而内里变革,如康梁改革,名实分离也。

从欲望到需要

假设吃为主题,则欲望乃味觉之需要,需要乃营养之需要。由欲望之入需要,实乃乡土之入机器也。

后记

本文社会学当今状况(四十年代),日后两大发展趋势也。内容含历史乃纵向研究,社会学乃横向研究,人类学与社会学趋于合并等等。
林语堂曾经说过:“同一本书,同一作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的出味道来。”若干年后,甚或几年之后,再重读费老文章,想必感慨也是不同了。王右军如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2015.3.11 15:24 于哈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