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 阎克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深夜听不列颠的民谣,却写这篇书名看似很严肃的笔记,有些不伦不类。
我读的阎克文译本,应是译作中上乘,但文字仍有些晦涩。我有时会固执地认为,在韦伯的笔下,他的文字好像是藏在阴郁里的一行行诗歌,需要人生寂静时,才能听到这些文字背后的呼吸声。韦伯无疑是一位狂想家,倔强且孤独得整理大千世界的宗教脉络,从中国到印度,复到犹太,诸世界宗教后,成就了他的《经济与社会》。那些段落的注释里夹着注释,他的后半生也套着前半生,直到他溘然长逝,剩下了几千页未尽手稿,令人惋惜,亦是古典时代的退场。
我的十八岁还很难触及韦伯阴郁后的力量,但他如迷宫般的天才构想里,予我智识以深度,在这些加尔文宗、资本主义等历史线索的幽微处,我们能够接近韦伯的孤独,理解新教伦理何以成为了时代的经典。

Read more »

韦伯的《以学术为业》,当是我上大学一年以来,感悟最为深刻的文章。尽管翻译过来有些拗口,但一些难懂的章节,在反复读了三四遍后,终归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而有太多感动。学术与科学,到底于个人的生命有着什么作用?在韦伯的时代,反理智化的浪潮席卷了当时的德国青年,崇拜领袖,追求体验,而韦伯的《以学术为业》也即是针对这一时期的思潮所作的演讲。而于今日的青年,这种体悟到底是没有过时之说,依旧大有助益。
前天从图书馆借来《学术与政治》,《以学术为业》一文的笔记便在昨日洋洋洒洒写了八页,于此作了简单的整理校正。正文之中的小标题,则是我稍显主观的划分。是文于我自己为体悟的总结,也希冀于后读者,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借鉴。2015.9.16 20:30 于哈工大

Read more »

戴季陶先生在日本生活了四年,这本《日本论》是其撰写发表于1928年的。七十余年前的研究对其时的时局把握极为精准,亦颇多启示今日之日本何以发展如此。当然,研究日本文化,更为著名的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但相比于译本,我想中国人写的论述实更令人亲切,便从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开始读起。另,《灵魂深处的压抑——浅谈日本怨灵文化》一文亦好,可作参考。

Read more »

蒋百里先生写的小册子极薄,文尾又以仙人老者作结,颇有志怪小说的味道。此文于1938年出版,为黄埔军校丛书之一,遥想七十余年前,黄埔学生翻读此书,而我现在也捧着这本小书,有些感慨。是文的内部每节又已划分结构,且读且思,两、三小时即能看完。
其中第六节、第八节要害,即《军人思想之变迁》与《财政经济》两章,述农民军人与垄断财阀政党之关系,以之窥视日本转为军人执政走向之原因。余者泛读了解即可。每节作者既已有划分,不再赘述,我划分了全书除应当精读的六、八两节外的十节,五大方面,供后读者参考。附录第六节与第八节。
一、二两章叙述日本人之文化。三、四两章叙述日本之崛起。四、五两章叙述日本之矛盾。七、九两章详细叙述其矛盾之中,外交、行政之两面背离原因。十一、十二两章,概论日本战争失败之原因。15.9.9 19:00 于哈尔滨。

Read more »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九州出版社, 2012 (1952).
钱穆的这本书是很薄的册子,我以起首的汉代一节为要,唐宋明清则因琐事未及整理了。

Read more »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前言

《万历十五年》一书,成于1976年,至今已近四十载。私以为,是书当为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人文社科学生之通识。其横剖明朝一代,以小观大,精妙之处,与人叹焉。
是书争议颇多,时人或喜或恶。为专业之书,则论述之中,多参杂黄仁宇之感慨,推论不甚严谨,然此书,仍可谓开拓眼界之经典,其表写明朝万历,隐喻当今世界,古今、中西多有对比。诸多未加太多证明之观点,窥视天下进展之看法,予人以极大启发。
此文为我读书随感,将书中一章之内容,分为几部分,以梳理其内部结构。盖读书之时,身处乡村,整理之时,亦未查阅他人笔记。我之读书感触,或有错误处,期以体谅,赞赏处,则我之幸也。因此,《万历十五年》共二十万九千字,予一一细读,乃整理成九千余字随笔。十八岁之夏,看笔下涓涓,亦有些感动。
15.8.29 14:40 于哈尔滨初稿,15.8.31 11:20 于哈尔滨修正。

Read more »

对杜维明《中庸 洞见》的读后感,亦无妨为对儒家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反思。我常有天马行空的错位感,仿佛古今中外的文章,小说也好、专著也罢,往往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思想愈深,便成了形而上对本源的探讨,如道家之于道、儒家之于理、黑格尔之于绝对精神。但这种探讨最后都成了不同的象征符号,“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充满了玄奥神秘。但符号与符号间,都是概念性的,千古文章要做的,也就是把概念推广到社会万事。进一步来说,如中国的儒、道、佛,对本源的探讨,归根仍是要引出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思想的高度相似性,不局于对本源探讨目的的相似,亦在于某些内容,就像墨子对国家起源前的认识与霍布斯自然状态的类似、道家以理化情与斯宾诺莎思想的相同一般;但思想在具体表述中,又是确有差异且大为不同的,怎么认识本源、怎么解释本源的问题分歧极大,也由此慢慢造就了中西不同的人生态度,乃至中国北方与南方人格的不同。

Read more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