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我的凉山兄弟

刘绍华. 我的凉山兄弟: 毒品, 艾滋与流动青年[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适合大二上修完社会学理论后再读,文化人类学、医疗人类学著作,蕴含着权力毛细血管式的福柯性思考。应该尝试去理解写作方式逻辑,而非以往的理论启示或其他琐碎。

第一章 凉山研究框架概述:导论

第一章大致脉络是,如何进入——概述其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变量)——研究技术技巧。
概述研究对象中:发展意涵在中国经历了两次转变,80年代前是“进步”“现代”,此时期包含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80年代后发展意味的是“全球市场”,此处同Zukin划分的1975前后亦然。同时,出去闯一闯的成人仪式,使个人主义具备双重性,也即一方面摆脱了家族控制,一方面也进入了失去家族保护的风险社会。
理论框架可以看到受到前辈影响,如波兰尼的双重互动与Weber的行动者核心单位(积极与消极并存)。
最后,刘绍华简要陈述:进城的成人礼对诺苏族的疫情形成有很大影响,传统的调试与衰落、国家的调试与失败,共同造成了污名恶果。

第二章 凉山历史:现代化路漫漫长兮

第二章的大致脉络是将凉山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问题导向叙述,政策/现实——问题引出。
首先将研究对象分期:前—[1]—1956—[2]—1978—[3]—至今。1956年前,刘绍华叙述了诺苏人的等级阶层划分,比汉人更严格的家支;1956年后,诺苏社会由强转弱与污名化,这一阶段时常可见传统与现代的角力;1978年后,现代化使山地诺苏涌入盆地诺苏——盆地诺苏劳动力剩余——地方经济发展——集市/水泥厂——市场道德伦理/水泥厂的腐败/年轻人价值观的改变——海诺因。

第三章 凉山毒品问题概述:男子气概、探险与海洛因

第三章大致叙述了海洛因泛滥的原因(2)、海洛因泛滥的特点(3)与海洛因泛滥的影响(2)。
第一个原因是在都市中犯罪反而成为了诺苏男子气概的表现之一,同诺苏文化交融成了新的价值观。早期80年代,区域性割据偷抢;至90年代,打工潮但仍然缺乏社会资本。
第二个原因是诺苏历史上的鸦片并不负面,而是一种时尚与阶级的体现,乃及是一种社交方式。即历史上诺苏与毒品——海洛因时尚——社交需要——经济利润。
海洛因泛滥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海洛因吸食延续了传统男女地位中女性的附属地位,第二个特点是诺苏人与汉人的城市隔离,第三个特点是,吸食海洛因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男性成年仪式。
同时,海洛因泛滥造成的影响,包含如诺苏人都市死亡与诺苏传统冲突;诺苏社会被动又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变迁中。

第四章 凉山家支戒毒概述:暗潮汹涌的地方禁毒史

可联系之前曾读过的《瘾品五百年》。第四章概述了地方社会自救过程,家支戒毒的努力与失败。
首先叙述家支戒毒的历史。1990年家支各自为战,2001年成立了家支协会,但2005年协会集体瓦解,这是由于“协会除了自救的本业,也必须同时满足上级官员与干部的期待。”
继而叙述家支戒毒的局限。在戒毒过程中,家支与国家界限的纠葛模糊,亦如城管,但同时由于历史因素,家支会刻意回避政治事务。由此引出了家支戒毒崩溃的具体原因与社会原因如下图:
家支失败图

第五章 凉山毒品的解放作用:啼声初试个体性

本章的论述仍然是由概述至具体,主要叙述了毒品对诺苏人个体主义的形成作用。
诺苏人的社会支持包括横向的兄弟亲属,与纵向的家支长辈。先叙述了男性诺苏人进入现代社会的尝试,继而讨论了诺苏禁毒中忽视女性。
事实上不仅仅是男性,诺苏女性借助海洛因逃离家支束缚,迈入现代化,海洛因由此连接了诺苏人与现代社会。

第六章 凉山政府戒毒概述:体检失败的地方疾病治理

本章主要讨论了政府项目(中英合作项目)的失败原因及其影响。
首先叙述了微观凉山背景层面,地方政府治理失败的原因,在于科层制与科学主义。科层制,是国家项目或中央政策进入地方社会时会经过层层扭曲,官僚制的缺陷使我想起社会实习,对上不对下的体制;科学主义则是科学知识对地方文化的忽视,生搬硬套而会形成扭曲,刻意回避地方文化实际上也直指了现代化这一世界观单线进化的矛盾。
继而叙述宏观社会背景层面,凉山地区的国家医疗系统历程。毛泽东时代医疗相对平衡,市场化与专业化后原有集体公社的合作医疗崩溃;晚近政府财政分权与医疗专业化要求都使得凉山医疗匮乏,留在凉山的医生本身的专业能力弱,对凉山也有着疏离。
继而论述微观项目具体背景,管理问题存在着腐败、信息不透明与部门缺乏合作而互相竞争等因素。
尔后,又论述了中英项目落地后的影响,使艾滋病因为补助反而成为了一种利益特权。

第七章 凉山政府戒毒批判:艾滋污名与全球化移植

本章主要是全球至地方的写作手法,联想我自身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否可以类比全球街区—地方街区?不恰当的介入使污名不断复制。全球至中国至凉山。
首先叙述了凉山诺苏社会的世界观,艾滋病并未纳入疾病的分类;因果推论是立即成因,所以艾滋病的死亡多属于诺苏人认为的正常死亡,而非凶死。传统的诺苏社会中,艾滋病是没有污名化的。
政府的不当介入,无疑至少是加速了艾滋病污名化的进程。

第八章 结论:疾病治理的时空意义

本章引入了更为广阔的时空思考。对单一图景模式应用于多元现实地方的批判,指出了虚假的中国特色。最后总结了全书的分析维度,即全球、国家、地方与个人。2017.9.4 20:40 于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