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知识考古学
陈启能编. 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Foucault诞辰九十周年了,鉴于Foucault理论的不易读,这篇笔记是按陈启能(2001)中提要的转述。需承认地是,即便有后人对Foucault理论的总结,我看的仍颇吃力。但我确愿在Foucault门下,反叛这社会既定。17:30 于群力。
一、学术生涯
Foucault(1926-1984)受新黑格尔主义Hyppolite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影响,后于心理诊所与监狱工作,1960年出版博士论文《精神病与精神失常》,于1964年缩写为《疯癫与文明》。
Foucault早期关注于话语实践的考古学方法,1963年《诊所的诞生》、1966年《词与物》、1969年《知识考古学》,强调对知识的知识,考古知识可能的条件。
至1970年,Foucault开始转为非话语实践的谱系学方法,1971年《尼采、谱系学、历史》、1975年《规训与惩罚》中考察权力—知识关系。
Foucault晚期则转为了自我的伦理学,撰写《性经验史》,1976年《第一卷 认知的意志》、1984年《第二卷 快感的享用》与《第三卷 关注自我》,及生前未出版的《肉欲的告赎》。
于下,概述《知识考古学》内容。
二、话语的形成:传统编年史四大批判
Foucault对传统编年史的四条预设展开了四大批判。同一话语对象、同一陈述形式、同一概念、同一主题,Foucault则认为,话语对象是异质性的、陈述形式是异质性的、概念由陈述群构成、主题由话语策略决定。
(一)陈述群参照同一话语对象与异质性话语对象
Foucault予以否定,实际上,同一话语对象是异质性的,传统编年史是人为建构了同质性。
Foucault指出话语对象的显现有三个维度,也即话语对象存在于这个三维空间中。第一维话语形式的差异是表层(专业术语);第二维非话语实践的区分是对界限的审定(权威机制);第三维话语实践的整合是对规格的格局(聚合为整体的话语单位)。
话语对象存在于话语关系网络中,关系是话语的极限,其形成中词与物是分离的,是话语建构了话语对象,而不存在一个同一的话语对象。
(二)陈述形式的连贯与陈述方式的不连贯
1、主体位置的变化。
社会建制确定了主体位置,而社会建制会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相应的主体位置也在不断改变。
2、话语场所的变化。陈述功能的场所会变化。
3、异质性与不连续性的陈述类型。
话语主体位置会相对于对象不同而变化,实际上,主体由不同的身份构建,其本身有着扩散性,而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陈述类型,也即是陈述的异质性。
异质性陈述并存于一个分布系统中,它们相互依靠或相互排斥,是一个不停的换位、替代游戏。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连续的陈述类型。
(三)一致性概念与概念形成
通常对概念的解释是,前定的目标完善(黑格尔)或观念的经验性发展,但Foucault指出,概念正是从陈述群中形成,其形成实际是一个充满着错觉、偏见、谬误、隐喻化的过程。(概念不是美好完善的,而是人为选择性建构的)
(四)同一主题与策略选择
非话语实践要求影响了话语策略,话语策略确定了话语的可能衍射点,进而造成了不同陈述类型进入同一个系统或不同成分以同一种规律组合,进而决定了主题。
话语单位的存在不是因为同一个主题,在一个主题下也找不到单一的话语,而只能是交叉性的多种活动策略的选择。
也即,如学科(话语单位)间的各自领域,不是因为各自先定的统一、连续的主题而形成了各个学科(话语单位),而恰恰是多个话语策略的选择促成了一个学科(话语单位)。生物学的达尔文与布封是两个方面的,但都归属于生物学下。
(它们共同归属于一个学科门下,是话语策略选择的结果,一个话语单位中可能有多个主题,而一个主题也可能属于多个话语单位)
二、陈述功能的形成:话语形成的四大对应
陈述是话语的基本组成,陈述功能的形成条件即为陈述对象、陈述主体、陈述共存范围及陈述的物质性领域,对应着话语形成的话语对象、陈述方式、概念形成及策略选择。
(一)陈述对象
陈述对象是一种对应空间,其由陈述本身派生,并限立在陈述变化界限上,陈述是与某个参照系相联系。
(二)陈述主体
陈述主体是变化的,可被匿名进入的位置,如医生等位置,可以联想为演员的角色扮演,这个角色是陈述主体,而演员不是。由此联想到或是尼采的去人化的,社会中的位置。
(三)陈述共存范围
陈述以其他陈述为前提,互相依存。
(四)陈述的物质性领域
陈述的物质性,如实体、规则或传播的可能性,正因其可物质性,其可以被重复、重组,乃及毁灭。
三、陈述的特征
传统历史哲学坚持总体性(以元叙性为评判标准,如理性、人类解放、现代性)、内在性(显话语和隐话语对立,如无意识、结构等)与起源分析。
而考古学(地形学历史),则重视陈述的稀少性(能指没有统一所指,分裂总体性)、外在性(一切都是实在的、取消内外二重划分)与并合性(不同岔路并合而成的历史,或类似Weber的多元因果)。
四、对立于传统史学的考古学描述
(一)新事物
传统史学预设了新—旧区分,即独创—平庸(创造—模仿)的区分,认为新优于旧。
考古学则将二者等同,拒绝总体化评判标准,考古学面对的是陈述规律的同质范围。新事物也即是对陈述规律性描述,话语秩序依附于陈述规律内在等级,内在等级也即是指导性陈述上的派生树描述,根部、顶部(同质规律性作用的陈述)。
(二)矛盾
简要了矛盾的类型(简单矛盾与内在矛盾)、层次(对象不相适、陈述方式分歧、概念不相容、理论选择排斥)、功能(陈述范围的发展、陈述方式的新产生、新概念等)
(三)比较
传统史学坚持共时性与历史性分析,考古学则区别不同时期的话语、话语特殊性,以及揭示他们与非话语实践的关系。
(四)转换
Foucault强调思想史的断裂性欲不可通约性,提出了“认识阈”概念(《词与物》中的知识型,文艺复兴知识型、古典知识型、现代知识型等),为某一主体、某一时代的最高单位,其本身如积木,可以组合为整体,但图形之间是根本独立不通的。
五、Foucault的历史哲学
(一)历史的非客观性:知识—权力
Foucault否定存在客观性标准,过去实际是由阐释性话语建构的,而一些如民主概念,其本身是话语、话语实践和非话语实践建构的。
及否认显话语与隐话语的二元划分,不能谈论历史的客观性问题,客观性是话语实践的事件,也是非话语实践(权力机制)的影响。
(二)于启蒙精神的微观反抗:解构
Foucault认为,理性的求真精神,实际是另一种控制性力量,恢复话语的多元性、增殖性、差异性,给予边缘话题关注,拆解宏达History至众多小的history,正是Foucault的反叛,这无疑于我想起了Laporte的《屎的历史》。“便是要绕开所谓的伟大文明,搅一搅文明的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