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理性化及其限制

是书当修完概率论、古典理论与现代理论,及Weber《新教伦理》与《学术与政治》后接触。于我知识体系中可划为社会学精神之范畴。务虚者为人生之根本意义之探寻,是深刻之必由,理解Weber之意义于当下,是现代人于人生意义的重塑。
此外,是书可深入Weber类型学与因果性交互分析,以理性化为核心的方法论。
再则,于是书可串联古典与现代理论的连接,是后人于前人基础上的拓展,窥见Weber对Parsons、Bell、Bauman等人的影响。2017.4.4 于D27列车

于是书总结的四个问题

P66页,在这里如何理解,同是认识基督教的控制手段,Weber认为是外在控制,而Benedict对比日本却认为是内心约束?

我的理解是,Benedict的内心约束落脚于罪感文化,是同于Weber的人神对立的救赎观,而日本的耻感文化,实际是Weber外在控制的另一种表现,以民族社会,而非基督上帝,倘若按照Weber的划分,可以归类为近似马丁路德宗的新教,因日本人是一种各安其分的等级秩序。

由P80页至P99页的论述,Weber于康德发展而来的新的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区别?这种新的责任伦理以什么对立为人提供精神紧张(动力)的依据?及新责任伦理是否因存在不同的终极价值而是多元的,有别于旧的责任伦理的基督教一元标准?

我的理解是,P245回应了第一、二个问题,P290进一步回应第二个问题。
1、在以政治为业中,Weber给出了真正的人的三个条件,炽热的热情、冷静的判断力,与作为使命感的责任感。政治家作为真正的人,对责任的道德,实际已经区别于目的-手段伦理,而成为了信念伦理,这是二者的相似。但责任伦理为真正的人的真正基础,虽亦可以转变为信念伦理,但此信念为责任,而非上帝。Weber事实上将责任伦理信念化以代替宗教的责任或信仰伦理,也即是存在三种伦理,Weber的新责任伦理,是对责任的责任;新教的旧上帝责任伦理,是对信念的责任;与宗教的信念伦理,是无责任而纯信仰。
2、Weber试图找到的制衡力量或新的作为动力的价值合理性,或就是责任这一使命。以责任为信仰,成为尘世生活安置的依据。但责任与何对立,是我困惑苏国勋并未解释清楚的,一个粗糙的解释是,依靠强大的自制力为动力,而非依靠对立的焦虑。
3、Weber将信仰与科学转为了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相辅相承,并存于责任伦理的行动中,成为自由意志人格的生命。这是深入第一个问题,责任伦理对自由意志人格的意义。而对于终极价值的选择,科学不应该干涉价值判断,只要是恪守责任伦理,贯彻统一的终极价值,即是真正的人。这种终极价值,于学者是对真理性认识的最终追求,于政治家是对行动合目的性的最终追求,亦有诸多其他职业的不同最终追求。无论此终极价值属于价值合理性亦或目的-手段合理性,二者都是正当的。故而是责任伦理是多元的。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也正是由于现代世界是多元终极价值的,我们需要相对化的妥协与宽容。这一点于当下,尤其体现在以科学的名义对伊斯兰教的污名化,而这正是Weber所极力反对的科学参与价值评判。

P116页,Weber如何处理统计学对社科的作用?

我的理解是,P256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康德主义着眼于现代统计学,使法则具有了概率性质。Weber亦是由此以可能性判断代替规则学的因果决定关系,也即是将线性的必然性因果,发展为或然性因果。概率论是Weber发生学因果分析的哲学基础。

P247页,Weber支持美国式民主政体,但当下民主制度中政党趋同,而实际使民主选举成为了党派政治,进而竞选人在民主选举中愈发娱乐化,并非是卡里斯马人物?以及如何看待领袖民主制下的希特勒上台?及民主选举中的低投票率,进一步促成了政党趋同,而使竞选人失去卡里斯马人物特征?

我的理解是,Weber于此处支持民主是20世纪时代的原因。而于当下,为实现其卡里斯马领袖式政体,Weber如在世,其主张大概是改良民主工具以承载其卡里斯马政治的稳定持续。

再版前言

Weber的《经济与社会》为制度论,《世界经济通史》为文化论,二者核心为理性化。其中贯穿了价值与目标、实质与形式的对立。亦是现代性及其困境。17.3.17 16:20 于9公寓

第一章 韦伯其人与当代韦伯热

可以直截了当的讲,我对于宏大命题的志趣完全是因为大一时阅读Weber《新教伦理》的引发,Weber通过文化背景将社会表象与时代精神相连接,其冲击于自幼接受Marx的我而言,可谓极大。
是书主要勾勒Weber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及Weber的影响,于对立冲突中理解Weber。

一、Weber的精神世界

Weber(1864-1920)于1889年获得博士学位,以经济学教职为主,交游鸿儒,1904年后完全转入社会学研究,一战期间完成了比较的宗教社会学研究,1919年发表学术与政治两篇演讲。

(一)内心的矛盾

Weber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既不认同政策论的多数派,也不认同科学论的少数派,同时与两派争吵,乃及试图说服鲁登道夫自杀,都表现了其贵族与骑士的理想主义。
这种矛盾性毋宁是来自其家庭父母。Weber父亲时常有着道德上的二元性,是庸俗与权力的化身。Weber沿袭其父,形成了政策最终诉诸权力的权力政治观,及对于民族命运的热忱,使Weber倾向马基雅维利式的民族主义。Weber的母亲则是新教徒,Weber沿袭其母形成了内在精神的宗教倾向,其认为权威主义、外在命令是远不如禁欲主义、内在约束的。但由于科学的清醒,其与宗教保持距离,也不攻击宗教。使Weber倾向个人主义式的自由主义。

(二)矛盾的冲突

Weber于不同领域应用不同的原则游走,实际像极了菊与刀中论述的日本人,扮演学者与扮演民族主义者被Weber在生活中严格区分。Weber虽然尽力平衡客观与非客观,但也于犹太先知处找到了自己的情感认同,先知虽然主观上遵从神意,但客观上不得不成为鼓动家。

(三)矛盾的超越

科学与宗教是两类,分别为理智与情感两个领域的事物,是客观合理性与主观合理性的不同。Weber认为,理性化后的人们难以同时有两种价值观,而因必须选择焦虑。
如何消除这种焦虑,Weber指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他人(先知)的指引,但千百年间的经验是无谓的等待;另一种是通过责任伦理替代宗教伦理成为天职,类似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或存在主义的回答,以行动化解。事实上,Weber冲突对立的精神内核,正是西欧理性主义危机的人格内化。17.3.17 20:05 于诚意

二、Weber的政治观

对于Weber的理解,必须要结合现实格局的影响。
Weber的时代中,容克地主阶级与西部工业资产阶级,因国际市场而对立,亦因工人阶级而合作。苏国勋这一部分的论述是Marx阶级斗争观。在这种环境下,Weber因国家理由的终极价值尺度与责任感而形成了民族主义;因德国体制的僵化与美国体制的活跃形成了自由主义。

(一)民族主义者

受马基雅维利、博丹、卢梭与黑格尔的影响, Weber认为政治的根本是权力而非正义,以国家理由为评价政治行为的标准。且19世纪的民族主义,促使了Weber成为经济国家主义者,由此立场其反对荣克贵族,而支持上升期的符合国家利益的资产阶级。
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Weber为责任感而奔走呼吁资本主义发展,关心公共事务,而责任感与现实知识分子无权形成冲突。

(二)自由主义者

Weber于美国之行中发现内心自愿的压力比外部强制有效,且德国自身僵化,故而反对德国君主宪政的国家制度,支持内政民主化。

(三)工具性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

但因其权力观,Weber事实上只是支持作为工具的民主,而非价值的民主,民主是为了利于政党竞争厮杀以产生卡里斯马人物。这就形成了Weber独特的领袖制民主,或我个人以为是工具性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
Weber正是基于权力观下的自由主义,自由民主是服务民族主义更好的工具,以民主选举出领袖,尔后群众服从不再干预政策,一种政策与人民的分离观。归根是保守的,本质上反民主的精英观。17.3.30 12:43

三、Weber的哲学观

(一)哲学脉络

1、理性主义的衰落
19世纪启蒙理性在法国大革命后的破灭使学界反思,黑格尔哲学试图将启蒙理性纳入更高的辩证的绝对理性中,以此解释启蒙的失败;至于1848年革命失败,黑格尔辩证理性亦为人失望,由此黑格尔追随者裂变为两个分支,实证主义与新康德主义(反实证主义)。
且此时期非理性主义崛起,如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与克尔凯郭尔等,对理性主义质疑。
2、理性主义的自救
新康德主义拓展了康德主义,试图挽救理性主义的危机。其内部分为马堡学派与西南学派(巴登学派)。
马堡学派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科学理性重塑;西南学派则研究绝对价值判断的原则,研究应然而非实然,将世界分为自然和社会两个部分, 前者靠知性,后者靠理性,但区别于形而上学,也是在经验之中研究社会。

(二)哲学映射:方法论的对立

1、实证主义
孔德的机械论至斯宾塞的有机论,至19世纪涂尔干年鉴学派。
2、反实证主义
19世纪下,罗雪尔与兰克的史学、狄尔泰、滕尼斯(滕尼斯论述的共同体与社会、文化与文明的紧张对立,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乃及席美尔、李凯尔特等认识论的非理性主义(李凯尔特作为新康德主义,其本体论仍为理性主义,此处的非理性或曰反实证)

(三)对立的耦合

Weber作为新康德主义者,同时吸收了实证主义与主观主义彼此对立的概念,也即实证量化思想与主观理解思想。试图耦合二者。

四、关于Weber的各国研究

Weber的成名赖于求学海德堡的晚辈Parsons,1950s美国热。缘起于美国热潮与德国国内论战(科隆大学实证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于1961、1964及1968的三次论战),德国1960s亦兴起了Weber复兴运动。同时期,日本主要研究Weber的比较研究视角,东亚则总体以Weber儒家现代化的角度。
1980s后,苏联随时间推移亦重新引进Weber,各国皆兴起了对Weber的研究。2017.3.30 16:11 于诚意

第二章 宗教社会学思想:类型化比较研究

17世纪前,宗教研究有两种视角,自然主义的敬畏或泛神论的万物有灵。18世纪,因为理性而认为宗教是欺骗愚昧。但此时期之前都忽视社会关系的中介作用,不区分不同社会中的宗教,因而对宗教认识学者间时常矛盾。
至19世纪,Muller的比较神学奠基了宗教学;Marx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宗教是现实世界的颠倒反映,再现世俗基础,于费尔巴哈而言,宗教是人的本质发展,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确立了宗教是社会的产物;Weber与Durkheim则确立了宗教社会学,Weber以比较宗教社会学与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Durkheim以实证主义功能学派。2017.3.31 11:25 于正心

一、类型化宗教

(一)研究对象

Weber宗教社会学的核心是比较宗教理性化的进程,亦是一种社会心理的研究。Weber不研究宗教本质,而是研究宗教的条件与影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研究,落脚于社会研究。
Weber认为,从巫术巫师到预言先知,其共同点是追寻生命的意义,而后者更为系统化、理论化,指出研究高级宗教的先知。而先知与祭祀的区别在于,先知创立理性化体系,祭祀维持并制度化,宗教的社会功能也即是创新革命与维护稳定,通过先知与祭祀的划分,进一步指出研究先知。

(二)宗教类型

先知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伦理先知与楷模先知,二者相同于都是理性化的,相异于逻辑推理与虚幻构想、人神对立与人神合一、外在强制与内在关心、控制世界与适应世界、人民信仰与知识分子信仰等方面,正是由于上述的分野,伦理先知关联禁欲主义,楷模先知关联神秘主义。
同时,Weber认为由于救赎是宗教的本质,对于救赎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入世与出世。
通过伦理先知与楷模先知,入世与出世的类型学划分,可以两两组合为四类宗教类型。Weber以此划分了各个宗教,如基督教,设置了世俗伦理体系为民众理解,是入世禁欲主义;如天主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是出世禁欲主义;如佛教,强调冥想等非理性方式,与世俗无涉而强调内在的超越,是出世神秘主义;如儒教,回避超越而强调适应世界,不彻底的理性主义,是入世神秘主义(此处,苏国勋批评Weber忽视禅宗对中国人的影响,救赎论不应成为分析儒家的起始点)。
Weber通过对东西方诸宗教的划分,与理性主义相联系,成为理解现代理性主义的独特角度。Weber由此可以进一步落脚于诸类型宗教对于行动的影响。3.31 16:45 于长春往沈阳D30

二、类型化伦理

(一)伦理类型

由宗教类型,Weber进而论述了伦理类型,讨论伦理对行动的影响,将以伦理为取向的行动分为2类,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前者的伦理价值在后果,后者则将后果推于上帝,亦对应了此案性与彼岸性的取向。
责任伦理只考虑目的是否合理,而以此包容手段不合理,是一种入世伦理;信念伦理则是全部基于主观判断,不符合便排斥,是一种出世伦理。

(二)伦理的来源、演变与论述

虽然宗教以出世为特征,但却不可避免妥协或相对化。Weber认为这种妥协与自然法对宗教的启示有关。
旧时,柏拉图认为,独立存在一些永恒自然法,依靠存在每一个人中的理性去发现;斯多葛学派进一步区分绝对自然法与相对自然法,前者为理想状态,后者为道德理性而尽力实现。沿袭于Weber,Weber认为在绝对伦理与世俗伦理之间存在着自然法中介,正因自然法中存在差异,宗教神学借此完成了绝对伦理转变为世俗伦理。也由此,自然神学向启示神学转变,宗教伦理与世俗利益对立转为了相对化妥协。
“人通过自然理性或神创的有形世界借助逻辑推理得知神的存在及其性质的宗教观念,称为自然神学,而把中世界教父哲学认为的理性最终来源于上帝意志,人只有通过上帝的启示才能认识上帝存在和性质的观念,称为启示神学。”
妥协带来了一致化伦理分裂出的专指世俗的职业伦理。而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神秘主义、天人合一、多元取向的有机职业伦理,即信念伦理;以及禁欲主义、人神对立、一元取向的禁欲职业伦理,也即责任伦理。前者对应着内在的超越,后者对应着外在的超越。18:40 于葫芦岛北站

三、类型化社会行动

(一)社会行动类型

Weber批评归纳法寻求因果,而应该以动机考虑,且社会行动是研究基本单位,Weber由此将其全部研究建立其上。Weber认为利益直接支配个体行为,而观念则决定其方向,此处也体现了Weber多元因果论思想。Weber由此细分了合理性行动(工具合理性、价值和理性)与非理性行动(传统行动、情感行动)。
社会行动类型

(二)Weber的贡献

前人研究割裂了心理与物质的关联,Weber则研究心理影响行为,进而影响了社会变迁,涂尔干则主要研究社会维系功能。
同时Weber认为“宗教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非理性宗教向理性宗教的进化过程。”联想Sombart、Ritzer等人,赋魅的巫术宗教至祛魅的理性化宗教,科学进一步祛魅,而消费则再次赋魅。
此外,正如Marx唯物主义过于客观而忽视了主观因素的影响,Weber以发生学与类型学结合考察。

(二)社会阶层类型

Weber进而又指出宗教通过阶级地位影响了社会行动生活,类型化的宗教与类型化的阶级存在关联,这也成为了后来社会分层模式的基础之一。
Weber将阶级分为了实际行动者(僧侣、官僚、武士、农民、市民)与知识分子。神学形而上设定和升华巫术为救赎宗教,有更强大的威慑力,使人以价值合理性为取向行动。但东西方又存在不同,西方人神对立的紧张促使人们更加依附宗教,以更积极入世态度对待世俗社会。东方则是人神合一,外部的幻灭达成梵我如一或涅槃或得道或合一。多神崇拜促使总体上缺乏明确的超越途径,印度教或儒教都是一种非理性的方式。

四、社会学的使命:重塑自由

(一)现代文明的冲突: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冲突

“Weber以深刻的睿智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之间存在着不可消解的冲突,这一境况是现代人所无法规避的命运。”事实上,现代文明的全部问题源于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冲突,二者的对立侧面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与本质。
而工具理性实质与传统行动趋同,价值理性与情感行动趋同,前者趋于常规化,后者则偶尔有着革命性,这二者时常相互转化。也即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互渗透。
非常规化至常规化、世俗化,目的-手段合理性(形式合理性)演化为实质非理性、传统化;形式非理性的价值理性,引发革命导致了实质理性。形式与实质的两种角度导致了合理性的相对主义化。我觉得社会实际便是解构人的观念而重塑自我的努力,是摧毁道德权威的精神。

(二)个体的真正自由: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交融

Weber进一步指出,实践中常基于事实与认识共同判断,这并非自然而实际是由于世界观的影响。在近代欧洲,则是责任伦理观在“事实认识和价值判断之间保持一惯性原则。”
在科学替代了宗教的现代社会,Weber试图寻求新的支持,因为责任伦理的内在一惯性可以导出实践的价值判断。Weber认为现代人应该重新寻回有别于宗教的新责任伦理。(事实上,Weber的内在一惯性概念,实际源于康德的绝对命令。Weber将康德引入社会学经验层面,“于是,对行动的目的合理性关系的认识,变成以按照目的合理性去行动为终极价值。”)
因而Weber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存在的事实认识体系,它向人们揭示了社会认识的目的-手段合理性关系,因而为人们以目的合理性取向去行动并未行动者确立自由人格,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对于Weber而言,社会学自始至终不是一个工具性学科,它的存在是为了指导人生如何选择,使人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获取个体的真正自由。
Weber由此畅想责任伦理下的个体:“真正令人感动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其年岁大小,他为自己的行动后果负责任并以全副身心感受到这一责任。他按照责任伦理行事,当某种情况来临时他会说‘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只能如此’。这是一个真正的人和令人为之感动的人,我们之中的每个人,只要精神尚未泯灭,必然会在某个时刻发现自己置身于这种情况。”“一个真正具有自由人格的人,能以价值合理性为动力,以工具合理性为行动准则,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互补交融地结合起来。”2017.4.5 10:37

第三章 宗教社会学思想:发生学因果分析

本章叙述了Weber的哲学观,Weber的思想体系可以细分为实质社会学(经济与社会)与形式社会学(诸宗教比较研究),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不是Weber的偏好,而是并行,模糊第一性的纠缠,更进一步的方法论则在第五章论述。

一、理论框架:横纵研究

(一)资本主义的定义

Weber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文明理解,且以经济特征与价值体系等区分资本主义类型(东方式、掠夺式、西欧理性主义)。

(二)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中和平追求目标、计算方法为手段,也即是禁欲理性化。这种资本主义精神是理性主义发展的一部分,而经济合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判断合理性的关键在于选取什么参照的伦理观,因此Weber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方面比较论述西欧新教的独特性,探讨不同宗教有着什么不同的理性化方向。

(三)伦理类型

Weber承认经济因素的根本影响,但也指出某些伦理观念对行为决定性的影响。因此Weber将伦理分为了本质(信念伦理、责任伦理)与形式(宗教伦理、实际伦理、经济伦理),前者对应着类型学比较的多个比较,后者对应着发生学因果的单个深入,宗教伦理通过实际伦理的中介影响经济伦理。
“韦伯把伦理从形式上区分为宗教伦理(先知预言系统化的教义、教规、戒律、仪轨等,有时也称绝对伦理)、实际伦理(由社会地位、身份决定的各阶层人的世俗生活中的一般道德观念、规范)和经济伦理(对经济行为的道德判断或经济行为的内驱力)三个不同哪个层面。在另外一些地方,他还从本质上把伦理区分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

(四)Weber的贡献:理解社会学

首先,过去研究中个体是一个黑箱,是被研究的对象,Weber则将黑箱打开论述,由此分拆单位转为了个体及其行动。同时,Weber社会心理学化了三种伦理,消解了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物质与精神并行影响社会。其试图弥合德国精神科学与法国实证主义,而构建了并行的理解社会学。

二、经验研究:诸宗教对比

(一)加尔文宗精神

禁欲观在不同宗教间十分不同,其中新教徒认为自己有着救赎世界的义务,实际成为了一种改革者。
对于加尔文宗而言,传承自使徒保罗的因信称义是基督教固有的传统,人可以直接面对上帝是加尔文宗有别于其他流派的重要标志。同时,加尔文宗的消极宿命论导致了积极地入世禁欲主义论理,这是英文calling暗含了神召与身份,转译德文Beruf为职业,加尔文宗摒弃了仪式后,能否得到救赎的标志变成了世俗的职业成就。也即合理性资本主义,作为中介的加尔文宗天职观(天职观具体可以分为生活方式(首尾一贯的警醒)与思考方式(契合资本主义精神))承上启下地为非理性信仰提供了支持。
对比其他宗教而言,儒学专注用理性维持适应,印度教、佛教寻求解脱,这些其他教派都或多或少有神秘主义倾向、与神合一的追求,而不同于加尔文宗。同时,虽然基督教内部的天主教与清教徒都追求救赎,但加尔文宗改变了其救赎方式,客观上提供了理性化契机,也有别与天主教。加尔文宗的入世禁欲主义天职观实际成为了资本主义积累时期中产阶级的人格特征。

(二)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应为:人以其天职为任务,合理性而有系统地追求预期利润的态度。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其核心是合理性和禁欲,即通过严密的计算和使用正当方式达到预期目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经济行动中国就是利用交换机惠以和平方式取得预期利润。”
也即赢利为尽责,赚钱成为目的本身,而非享乐的中介,路德宗没有预定论而是不彻底的解放,加尔文宗使新教内心永远紧张与持续性的自我控制。救赎也成为了孤独地个人主义且悲观主义的。

(三)犹太教、印度教和佛教、儒教和道教

犹太教的特点如一神崇拜、民族性、宗教律法与世俗伦理结合、宗教伦理具有普遍性,其提供了经验性一神律法,促进了宗教的理性化。
但以色列人的救赎仍是按法行事,赢利是消极的允许,且存在对民族内外种族的二元态度,而新教轻视血缘而重视业缘。Weber认为,犹太教资本主义实际仍是投机性与掠夺性的资本主义。
印度教和佛教、儒教和道教于此不再赘述。

第四章 政治社会学思想

由是章而生知识分子理论的兴趣。合理性是Weber思想的核心,蕴含着四种含义(法规支配、体系化、基于逻辑分析、理智控制)17.4.5 15:13 正心426

一、统治

(一)合法统治的正当性

“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称为统治(支配)。它不包括以纯粹暴力的方式所达到的控制,因而统治也被他称为命令控制。”
“由自愿服从和信仰体系就构成了统治系统或权威系统。”权威(统治系统)蕴含着强力控制、自愿地服从于信仰体系的理论依据。
Weber不作价值判断,而作纯粹的功能判断。其认为,服从命令的可能性,依据对统治系统合法性的相信程度。且只要是统治,必有合法性,区别只在于程度的多少。
Weber因此对合法统治的四点来源、两点要素与分析意义作了讨论,认为评价合法性的标准为正当性,且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促成了合法性。

(二)统治类型

四种正当性来源分别是主观上为情感正当性、价值与宗教的合理性;客观上为习惯、法律。四种正当性对应了四种行动类型,构成了合法性的三个基础(理性基础、卡里斯马基础、传统基础),进而导致了三种并非线性发展的统治类型(卡里斯马、传统、法理型)。
三种静态类型组成了动态结构,卡里斯马居于核心,先知、政治领袖与祭司、官僚人员根本区别,卡里斯马本身是动态的不稳定的,存在于传统或法理之中,起着中介性联结作用。
受亚里士多德循环论、罗雪尔、黑格尔矛盾辩证法哲学的影响,Weber试图建造涵盖社会历史的结构性类型,并与社会行动类型相连接。

二、重塑自由:以政治为业

Weber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剖析,进而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转换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对立中、手段-目的合理性之中。在现代社会无可避免的冲突悲壮中,Weber号召人们思考出路。

(一)德国的危机

Weber反对总体论国家观,反对和平主义,主张议会制民主,国家是一种工具或企业。Weber分析了近代德国与英美政体差异,来源于社会心理不同,路德宗与清教的差异,路德宗只赋予了国家以神圣性,而清教则将公务员等视为一种世俗职业。Weber认为正因如此,德国需要打破官僚崇拜,理性化的官僚制会助长传统主义,而最终导致文化的全面危机。

(二)做真正的人:政治家

因而Weber认为,应当以政治家抵消技术官僚主义,推行有领袖的民主制。Weber时代德国已经分离了决策者和执行者,因而Weber认为决策者需要以政治家代替官僚,这种政治家只能通过代议制民主选举产生。政治家兼有着热情、责任感与冷静的判断力,这些互相矛盾的特质促成政治家成为一种真正的人。责任伦理成为了信念伦理,也即目的-手段合理性等同于价值合理性。
这种有领袖的民主制是Weber设计的卡里斯马与官僚制变体,由此也设定了理性化水平的界限,在Weber看来,卡里斯马推动了理性化,也拯救了一部分理性化。

第五章 社会科学方法论

是章当修完概率论后会颇感触Weber的多元因果的概率论哲学基础。Weber受德国历史主义影响,但其超越了狭隘历史主义。

一、Weber的方法论:多元因果、价值中立与理解社会学

人文社科的极力反驳自然主义科学的霸权主义,但人文社科内部实际也有诸多分歧,如古典经济学趋向自然主义,而历史学派经济学极为反对。Weber虽也曾参与历史学派的社会政策学会,但实际Weber对古典经济学与历史学派经济学都颇为反对,或亦可以说是Weber反对19世纪的普遍因果观。
17世纪。预设超自然的人化主体,当赋予“自然以普遍规律、法则的性质,在其背后已经预设了某种超自然的意志。”20世纪,量子力学否定了古典力学的连续性、确定性,排除了拟人化意志,而社科却仍然是绝对的因果论。李凯尔特认为,文化事件的意义在于使它与其他区别的特征,亦由此成为了Weber的思想基础,社科研究客观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一)Weber的学术渊源:康德主义与新康德主义

形式上的规则是如何可能的?
在康德主义中,按照先验感性,现实性是经验的实质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现实性,按照先验逻辑,可能性是经验的形式条件,可以通过假设检验可能性。由此二者试图发现必然性的规律,是一种线性因果决定观。
但新康德主义引入概率论思想后,先验感性与先验逻辑结合推论的是或然性。或然性的尽头是必然性。
Weber由新康德出发,摆脱线性因果关系,取而代之以多元因果关系,以可能判断代替规则学而能动地连接起规则学知识。

(二)Weber的具体方法:“逐步回归”

Weber先分解因素,再排除因素,再放入因素重新考量。颇类似逐步回归思想。同时Weber认为,原因与结果会相互转化,原因与结果也并非普遍性对应。因为人的意志打开了因果链上的一个缺口,使绝对性因果关系失效。

(三)Weber的研究原则:科学与价值分野

18世纪价值只是经济学领域,至19世纪延伸至哲学领域讨论价值与客观性是否依托人而存在?Weber对价值概念认识不同。
1、经验与研究分野:科学与判断分野
Weber坚持经验科学与价值判断各自独立,价值判断与经验知识无关,价值的本质有效性在于对象与行动主体。科学不教导人应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人能做什么。
“在科学研究所能达到的范围内把握宇宙现象的最高规律,是一件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
但“如果他是学者而暗示自己的选择具有科学上的正当性,那么这是对科学精神的真正亵渎,因为科学根本无权也无能过问基于信仰的价值问题。”科学无法消弥价值冲突。
“现代世界又回到了价值的多神论,只是这些神已不再是希腊神话的众神,也不再被拟人地叫做阿波罗、阿佛洛黛特等,而是被叫做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性解放等等。”
2、如何分野
因而Weber相对化价值,只要每个人选择自己的信仰并为之承担结果,都是正当的。这是Weber对总体社会学的否定。Weber认为,将应然作为实然考察,客观性主观化,且实然作为应然的结果,主观性客观化,由此将价值从工具中剥离,契合价值中立。其目的就是在于从经验科学中逐出形而上学。科学只评论价值影响,而不涉及价值意义。

二、Weber的理论核心:理解社会学

(一)理解社会学的使命:重塑责任

科学认识是对事实描述,实践认识是对价值判断,因而Weber提出了理解的社会学。
1、实践中通过归纳整理一惯性的价值公设
2、价值共设可以演绎价值判断
3、价值判断进而引发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必有目的,科学应考察其手段与预测其影响)
通过1、2,Weber推出了客观有效意义,通过3 Weber推出了主观思考意义。社会现象的意义来源于行动者的赋予,行动者的价值观点是赋予的来源。理解社会学的任务即是考察这种主观思考意义,促使目的合理性行动成为可能,理论由此可以变成指导实践的工具。通过价值和理性促成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进而培育责任伦理。进一步,真正的社会学是要使目的合理性行动具有伦理意义,使行动与道德责任关联。

(二)理解社会学的工具:理性类型

涂尔干讨论社会事实与结构,Weber则分析行动动机与意义。社会科学需要建构一套精确的概念工具。Weber基于新康德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影响,提出了理性类型,是其理解社会学核心。以可能性探讨现实性,实际后来者Olson等仍属此类。于真实因果中建构非真实因果,于分解中突出特定要素。
此外,Weber认为理想类型体系的飞跃式发展而非线性积累。理想类型概念也会随社会文化变动。

(三)理解社会学的原则:个体化与因果性

同时,自然科学旨在表达规律,Weber旨在理解个别。社会科学虽然落脚个体,但只有个别纳入一般中并无矛盾,个体才有客观必然性,因而社会科学需要个体化与因果性考察并行,后者作为一种手段为前者服务。由此Weber为个别化的应用自然科学方法提供了依据;从因果关系上着眼发生学的个案研究。
“个案与整体、发生学与类型化、历史学描述与社会学理解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类比社会行动意义也需要置于社会现象的规则中考察。进一步,理性类型是社会行动类型,也是时代意识、时代精神的形式。
Weber的个体化被后来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挑战,演绎-检验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而归纳不然。

三、重塑自由:以学术为业

科学有对事实研究的自由、对研究成果批评的自由、怀疑现实的自由。Weber严格区分了政治家与科学家的区别,认为“科学职业的崇高表现在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以认识的真理性为最终追求,它以学者自觉恪守价值中立性为代价,以发现技术手段和新的力量为尊严;政治职业的崇高表现在从政的人以行动的合目的性为最终追求,它以政治家坚守既定的价值判断为内驱力,以获取有效性、成功和效率为荣耀。”此二者的选择都是价值选择,而二者同于合理性。
由此反思我国建国后的学术与政治。信仰与科学转为了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1相辅相成,并存于责任伦理的行动中,成为了自由意志人格的生命。由此理解Weber表面矛盾而深处的统一。本书毋宁是对自我的拷问。2017.4.11 11:19 于正心

第六章 韦伯的影响

一、西方社会学

(一)马克思

Weber批评马克思一元因果论,但实际上恩格斯对当时庸俗唯物史观批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经济,但经济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
Weber对马克思的另一评判是社会主义一旦建立,会演化为官僚制专政。Marx的回应是,这并不能改变无产阶级占支配地位的本质,社会结构来自于经济关系,而非政治关系,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过度,而终将消弭异化。
Weber认为,资本主义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偶然的产物;当代财产统治的模糊也冲击了马克思主义。而当代Bell综合Weber与Marx提出的工业社会是否可以称为第三条道路?值得思考。

(二)帕森斯

Parsons受Weber影响有三,首先其后续构建了AGIL模型,与五个模式变量,其中社会行动为基本分析单位,明显来源于Weber;Parsons也实际借鉴了涂尔干等有机关联,与Weber的理性化等概念形式;同时,Parsons突出了Weber的目的-手段合理性(我大三上对消费主义的思考同Parsons的博士论文《桑巴特和韦伯著作中的资本主义》颇为相似)。
但苏国勋批评其共时态削弱了Weber的社会变迁解释能力;强调当下实在削弱了Weber的怀疑精神,实际上Parsons抽取了Weber的一部分,而浪费了更综合的宝库。

(三)舒茨

Weber对现象学社会学也有影响,现象学社会学落脚于社会事实的意义,建立自然观点构成的社会学。舒茨对既往理论综合,而由此使社会学基于主观意义而又具备客观经验科学性,是对Weber的进一步完善。事实上,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已经阐明了科学概念构成过程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反思实证主义、自然主义,是社会学的社会学。
但苏国勋也批评舒茨,过度突出了主观性,而忽略了Weber的因果性联系的考察。

(四)亚历山大

此外,亚历山大也吸收了Weber思想,四卷本《社会学的逻辑》将后实证主义重新阐述。

二、结语

Weber的矛盾内心恰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人格化表现,其全部思想贯穿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关系,并最终断言理性本身蕴含了非理性。乃及对现代社会的理性发出警示。
知识分子或许注定与特权与金钱无关,需要沉下来,读自己的书,践自己的志,行自己的身。17.4.11 20:05 于诚意

延展阅读《现代性与大屠杀》。
现代性与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