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到Lichtenstein的《Is US Sociology in Decline》,文章援引了Dunlap和Catton的观点,社会学的衰落一方面是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死灰复燃,一方面也是政府对于社会科学的抑制。

“…… Attributed the doldrums of the 1980s to resurgent free market fundamentalism and, as a related matter, to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severe attacks”on the social sciences.”

Read more »

写在随笔前面

是书多为他人资料,作者话语较少,作者之思考见解可为少年人理解当代社会思潮入门的简介,普及可矣,为一学术书籍则失真。言语颇多新闻色彩,以时间顺序为主,各派人物穿插,人名繁多,一遍只能有些粗略印象,而无甚实质深入,此固积累过少的缘由,亦有些是书一些地方语焉不详,一些地方论述过细的原因,盖四十载风雨必难为廿万字洞见。比较可惜的是于此版删去了旧版的各家评判,多少让此书失去了一些客观与深度,盖作者自由主义立场明显,论述左派时有明显的敌视意味,有些缺憾。窥而生些感触,已矣。近来颇感触,不理解当下社会思潮,便无法理解当下政治经济之走向,社会之现状,亦是发觉社会学生苟不稍加涉猎政治学内容,便难于深入社会现实。
读此书的顺序大概应先读其序(在思潮交锋中理解中国),再读其附录(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脉络),提纲挈领,尔后读其正文,如此可把握整体。 2015.11.18

Read more »

我粗读了一遍《精英的兴衰》,书里虽然探讨的主旨是严肃的,但仍不乏一些黑色幽默的句子,有几句这样写道,

“人们常说,魔鬼在年迈力衰时会立地成佛,妓女在韶华消逝时转为向善,而资产阶级完全不同。”
“在花天酒地之余,对一贫如洗的穷人抛洒一滴同情之类,恰能给感官带来几分愉悦的刺激。”

Read more »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今日有空,整理了去年的笔记。时隔一年,思考的东西已有很大变化,在整理时我以括号为整理笔记时的考虑,未加特别注明者是去年的原文。少年人的转变往往很快,等明年若是整理,考虑的东西又不大相同,括号也要换成了别的符号加以区别了。2016.9.17 于和兴路

Read more »

《纵囚论》

唐太宗纵三百死囚,约期复归,故上下交相贼已成此名也,欧阳修一语中的,“不立异已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此法治之精神,为人之道也,而今亦大有裨益。

《相州昼锦堂记》

“一旦高车驷马…而莫敢仰视。”猛然忆起《夜谭随录》的《崔秀才》一文,“昔我贫贱时,颠踣无人扶”莫逆总角之交,相逢皆避途。呜呼,人为财之奴也,栖栖穷巷孤寒儒。
韩公所图亦大也,“以耀后世而垂无穷。”夫不事富贵,亦求于声望也,而此为风节之旌表,士大夫之荣辱也,亦朝廷统一之手段也。名利之取舍,古今无异,而无谓雅俗,人之私欲也。乃及薄快意者,余不苟同,人生一世,当纵酒高歌,不负少年也,恶是文,而颇喜六一居士于醉翁亭之豁达。
此二者,昼锦之于邦家之光,而个人之昏暗也。

《梅圣俞诗集序》

穷山恶水出锦绣文章,醉翁是文,哀梅圣俞之抑郁,而未尝不隐射自己。盖“诗人少达而多穷”“殆穷者而后工也。”

《送杨寘序》

假琴说送行,“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固然乐之动人,难字之也。而醉翁移之以文典忠臣,叙悲愁感愤,淳古淡泊,亦至也。古圣明贤,以乐自比,于琴将有得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

以庄宗之盛衰,喻人事之成败。

“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意气风发,而至“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盖惟以忧劳而去逸豫,乃兴国长治之策,而处世自强之道也。

《五代史宦官传论》

宦官者悲夫!女祸者亦哀也。是文当为六一居士之不察也。固然,内廷之乱,尤甚外祸,而岂可归于一女子、数宦官耶?皇帝之悲也,固不在仪表天下之辛苦,而为无一二亲信之人,亲内则为昏,亲外则为庸,夫封建之哀也。国家权柄不可操之于一人,古今皆然。 22:54 于和兴路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困惑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又为什么会那样做,社会学用一个包容性的视角,或者说Big Picture的视角,为我们解答。我很喜欢作者Witt的比喻,宏观是全景分析,微观是近距离的体悟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社会学试图理解个体与集体层面的关联、个体与世界的相互影响,社会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Read more »

马克斯·韦伯, 阎克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深夜听不列颠的民谣,却写这篇书名看似很严肃的笔记,有些不伦不类。
我读的阎克文译本,应是译作中上乘,但文字仍有些晦涩。我有时会固执地认为,在韦伯的笔下,他的文字好像是藏在阴郁里的一行行诗歌,需要人生寂静时,才能听到这些文字背后的呼吸声。韦伯无疑是一位狂想家,倔强且孤独得整理大千世界的宗教脉络,从中国到印度,复到犹太,诸世界宗教后,成就了他的《经济与社会》。那些段落的注释里夹着注释,他的后半生也套着前半生,直到他溘然长逝,剩下了几千页未尽手稿,令人惋惜,亦是古典时代的退场。
我的十八岁还很难触及韦伯阴郁后的力量,但他如迷宫般的天才构想里,予我智识以深度,在这些加尔文宗、资本主义等历史线索的幽微处,我们能够接近韦伯的孤独,理解新教伦理何以成为了时代的经典。

Read more »

韦伯的《以学术为业》,当是我上大学一年以来,感悟最为深刻的文章。尽管翻译过来有些拗口,但一些难懂的章节,在反复读了三四遍后,终归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而有太多感动。学术与科学,到底于个人的生命有着什么作用?在韦伯的时代,反理智化的浪潮席卷了当时的德国青年,崇拜领袖,追求体验,而韦伯的《以学术为业》也即是针对这一时期的思潮所作的演讲。而于今日的青年,这种体悟到底是没有过时之说,依旧大有助益。
前天从图书馆借来《学术与政治》,《以学术为业》一文的笔记便在昨日洋洋洒洒写了八页,于此作了简单的整理校正。正文之中的小标题,则是我稍显主观的划分。是文于我自己为体悟的总结,也希冀于后读者,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借鉴。2015.9.16 20:30 于哈工大

Read more »

戴季陶先生在日本生活了四年,这本《日本论》是其撰写发表于1928年的。七十余年前的研究对其时的时局把握极为精准,亦颇多启示今日之日本何以发展如此。当然,研究日本文化,更为著名的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但相比于译本,我想中国人写的论述实更令人亲切,便从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开始读起。另,《灵魂深处的压抑——浅谈日本怨灵文化》一文亦好,可作参考。

Read more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