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都市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猛然发现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似乎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忽略了。台湾大学的吕世浩先生曾在网路开设过《秦始皇》一课,其中有一个论点记忆尤深,中国迄今历经了三次大变革,第一次为炎黄,第二次为始皇,第三次则是辛亥以来,这个观点亦可在诸多学者的文章中看到。吕先生等大抵是从制度或经济的角度,结合这两篇文章,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未尝不可亦作为巨变的标识。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巨大进展,在极短时间内从乡村向城市转移了大量人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我从第二部分看起,因而未直接涉及都市的定义问题,所以借用沃斯在《都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文中对于都市的社会学定义在这里就显得颇为重要,对后续串联两篇文本起著参照点的连接作用,也即我试图以沃斯之文本为基础,比较雅各布斯之文本于其基础上的异同。
此外,雅各布斯最关键的几个论述,都是针对对芒福德等花园理论的批判而展开,使我反而对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等著作产生了兴趣,日后有时间或会精读。

Read more »

这本书如潘毅所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农村民族志。”崖边报告带有浓厚的华中科大乡土派特色,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挖掘不足,偏于新闻学类的报道、少社会学透视,可作为农村研究案例参考,于其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则有较大争议。16.10.7 于群力。

Read more »

李强. 自由主义[M]. 东方出版社, 2015.

导言

一、当代政治哲学思潮

政治经济学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批判法学摧毁了自由主义法学,法兰克福学派推倒了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似乎陷入了衰败。但近二十年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争论成为了西方政治改革的中心,美国里根主义、英国撒切尔主义,即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复苏,工党、社会民主党等等,全球化中自由化潮流似乎又再度兴起。
是书即为对近来世界热议、国内争论的自由主义的梳理,作其历史、理论及他派批评的梳理。

Read more »

前阵子看到Lichtenstein的《Is US Sociology in Decline》,文章援引了Dunlap和Catton的观点,社会学的衰落一方面是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死灰复燃,一方面也是政府对于社会科学的抑制。

“…… Attributed the doldrums of the 1980s to resurgent free market fundamentalism and, as a related matter, to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severe attacks”on the social sciences.”

Read more »

写在随笔前面

是书多为他人资料,作者话语较少,作者之思考见解可为少年人理解当代社会思潮入门的简介,普及可矣,为一学术书籍则失真。言语颇多新闻色彩,以时间顺序为主,各派人物穿插,人名繁多,一遍只能有些粗略印象,而无甚实质深入,此固积累过少的缘由,亦有些是书一些地方语焉不详,一些地方论述过细的原因,盖四十载风雨必难为廿万字洞见。比较可惜的是于此版删去了旧版的各家评判,多少让此书失去了一些客观与深度,盖作者自由主义立场明显,论述左派时有明显的敌视意味,有些缺憾。窥而生些感触,已矣。近来颇感触,不理解当下社会思潮,便无法理解当下政治经济之走向,社会之现状,亦是发觉社会学生苟不稍加涉猎政治学内容,便难于深入社会现实。
读此书的顺序大概应先读其序(在思潮交锋中理解中国),再读其附录(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脉络),提纲挈领,尔后读其正文,如此可把握整体。 2015.11.18

Read more »

我粗读了一遍《精英的兴衰》,书里虽然探讨的主旨是严肃的,但仍不乏一些黑色幽默的句子,有几句这样写道,

“人们常说,魔鬼在年迈力衰时会立地成佛,妓女在韶华消逝时转为向善,而资产阶级完全不同。”
“在花天酒地之余,对一贫如洗的穷人抛洒一滴同情之类,恰能给感官带来几分愉悦的刺激。”

Read more »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今日有空,整理了去年的笔记。时隔一年,思考的东西已有很大变化,在整理时我以括号为整理笔记时的考虑,未加特别注明者是去年的原文。少年人的转变往往很快,等明年若是整理,考虑的东西又不大相同,括号也要换成了别的符号加以区别了。2016.9.17 于和兴路

Read more »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困惑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想,又为什么会那样做,社会学用一个包容性的视角,或者说Big Picture的视角,为我们解答。我很喜欢作者Witt的比喻,宏观是全景分析,微观是近距离的体悟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社会学试图理解个体与集体层面的关联、个体与世界的相互影响,社会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Read more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