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周雪光.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一、核心观点

宏观制度诱导微观行为,这一制度安排产生的因果联系,即为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而中国国家治理的矛盾是统一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矛盾,中央管辖与地方治理的矛盾,是治理规模与治理负荷的矛盾。本书是对这一矛盾的体现、应对与后果的论述。

二、中国统一体制的维系困难

1、管理方面问题
(1)统一体制的根本特点即一刀切。统一的政策部署同地方实际需求相冲突;(2)组织局限性。交易成本学派的理论可以解释计划经济的失败,随着复杂程度的增加,管理成本、协调成本急剧提高,组织的边际回报递减出现拐点。
2、多元观念冲击

三 传统国家治理的应对措施

1、官僚制度。周雪光批评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技术手段解决治理负荷,认为只能缓解不能解决。
2、价值观念制度。传统上是儒教文化,现代中国建立以后马列主义取代儒教文化,又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不断强化修补。

四 现代国家治理的应对措施

如下三者的关系,在统一体制与有效治理理论框架下,体现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钟摆来回运动。也即 地方偏离-中央运动-强化中央权威(集权)-弱化地方治理-地方治理危机-强化地方治理(放权)。
1、逐级代理制:统一的决策与不统一的执行。制度上通过逐级代理制(行政发包制),压力型体制与基层共谋现象。维系统一体制的实际运行。
2、教化仪式性:从内化的道德转为外在的仪式。行为本身已经是对体制的顺从,统一由此得到日常维系,也成为了权力的基础。维系象征性意义。
3、运动型治理。应对地方局部性偏差,是一种非常规机制,其目的是规范地方灵活性的边界。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孔飞力在清朝《叫魂》中提及的,皇帝对于官僚制度含混的纠察。而正是这一对当代政治体制的透视,实际上是对政党合法性基础的质疑,因为事实上,清朝常规权力与专制权力的角力,在当今依旧存在,而这一专制权力由皇帝转移为中央政府或中央首脑。

五 研究方法:组织学

目的:通过微观基础的官僚体制认识中国国家的角色作用,由微观至宏观,由现实至历史,由中国至国际。
理论:组织现象反映组织制度安排,具体如组织有稳定组织结构;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设置;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组织外部同环境的关系。

六 本书架构

1、中央权威与地方权力关系。第一部分(前3章)国家制度及其三个应对机制;第二部分(5-8章)基层制度及其组织行为。
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第三部分(9-11章)国家逻辑与乡村逻辑的互动、多重逻辑的互动,及互动后果。
3、总结陈述(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