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林耀华.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前言 :《金翼》两个版本的差异
庄孔韶是林耀华先生的博士候选人,这本书的翻译者。正如庄写道的:
“本书描述了两个农村家族兴衰的历史过程,并以当时功能主义学派新论——平衡论——融入字里行间。”
金翼的地点是福建金翼黄村,本书照1944年初版的翻译,另一版本1948年则更加口语化了,两版本差异是世俗化小说化的转化。林耀华先生是中国人类学先驱,而我国社会学之来龙去向,以为借鉴,值得深思。
英文版序
本书使用的是参与观察(我认为更偏于不完全参与观察),林耀华先生的考察被用于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性和发展政策,这也是我认为社会学最为对口的职位,文人干政,或为智囊。
第一章 东林的早年生活
“互动提供了塑造它的力量。(P2)”
想起华生心理学,刺激—反应学说。
“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好比一个由猪肝构成的保持微妙平衡的网络……当太用力地拉动其中一条带子以致断裂时,整个网络就会混乱崩溃……而所有的结点都会暂时松弛。(P3)”
由农入商,但书中叙述的钱庄规则未能理解,且仿佛那个革命年代与福州湖口无关。不是叙述重点,且一笔带过罢。
第二章 摆脱贫困
一、琐碎的制度
首先叙述了租佃制度,永久拥有者,地主,大税1/2;永久持有者:自佃农 小税1/4;临时持有者二佃农 1/4。
继而叙述了乡镇与都会的商品流通。想到了费孝通《乡村 市镇 都会》一文中关于城市剥削农村的探讨,如果城市工业发达,则这种情况便会被打破。
“地方商品借此从村庄流入乡镇,再从乡镇流入城市,而城市商品则反向流入乡镇和村庄。”
同时,书中描写了一些细微的称呼细节,于今已经消失,如:
“哥是对同一辈所有男性的称谓,既包括亲兄弟,也包括堂兄弟。”
二、乡村的永恒性与村人生活的平衡
及谈及了中国乡村消息传递缓慢的特质,1911年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入村,不打家劫舍,如文中写道:
“乡亲们依然记者所谓长毛子,指的是1850—1864间的太平天国起义军。”
进而谈及了乡土社会的永恒不易,这方面更系统的叙述可以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论述。
“人类的生活是轮回的……每一阶段都以危机开始,而每一次危机都激起变迁,并伴随着将生活从偏离的轨道上拉回来的仪式。”
在叙述小哥外婆家时,便蓦然想到了余华的《活着》。而东林的两个女儿都死了,大哥东明也死了,直到十年后大哥儿子(东林的侄子)大了,生活才日渐好转,回到了原先的轨迹,生意也重新做起来了。在农村中,如果一个劳动力猝死,便只能等到小劳动力长大弥补了死去劳动力,才能达成新的平衡。
第三章 官司
“在乡村社会,建大宅子被视为成功和显赫的标志。”
今日依旧。
至“年复一年辛苦努力建立起来的积极的渐入佳境的生活平衡正面临粗暴和彻底摧毁的危险。在此之前,他从未被自己人出卖过,从未受过族人背弃之苦,也从未如此直面过灾祸。”
文至此而陌生、哀生、默然。但最后东林挺过来。
“他已经超越了他的所有先人……露出胜利的微笑。”
东林与祖母家欧家因盖房所有的木林打了官司,最初东林赢了一时,尔后欧家势大,黄家分裂,东林入狱,账房被绑架等等。东林大儿子打官司到福州省法院,而终于胜诉,生活也重新回到正轨。
第四章 张家新居
家族联姻,如下:
“三家各自的核心圈最终有了交汇,正如我们会看到的,他们将从此合力维持所获得的新的和更高的地位。”
与本章艳羡封建社会之礼仪,今已不存,今日之社会,为西洋之社会。
第五章 入学
第六章 村里的节日
第七章 农业系统
……
第十五章 兄弟纷争
第十八章 地方政治
第二十章 僵局
“在抗日战争中,1941年春天……东林,现在已经年逾古稀,依然扛起了锄头,再次像年轻时一样劳作。围在他身边的是他的孙儿……孙辈们抬头仰望这充满敌意的天空,但老人却平静地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
感触农村之不易,此不易一为生活之不易,二为社会之不易也。 2016.10.7 于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