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se_如何做理论对话

这是一次同学问我如何做理论对话的回答记录,我以为对其他同学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事实上,回答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我立场的梳理。

Q:定量的研究是先有研究问题,理论假设,然后验证,研究问题从文献中来。但定性研究是归纳法,从社会现象归纳出问题并解释,是这样吗?
A:这个是简化的理解,但是实际情况很复杂。定性也可以做实证主义的研究。

Q:研究问题究竟如何来?
A:还是大量的看论文。

Q:如果要是从解释学的角度呢?
A:是应该看论文的,但是扎根理论里面格拉泽反对看论文,而扎根理论的另一个创始人斯特劳斯又说应该看论文。实际情况很复杂,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

Q:定性是否要先找到一个理论?
A:我个人倾向要,我不赞同格拉泽的想法。我觉得没有先入为主的理论进田野是没有意义的,理论应该在田野被修正,而不是在田野重新开发理论,计算机专业管这个叫重复造轮子。我觉得定性进田野前也需要大量的回顾相关论文,不过这个也见仁见智,相对来讲格拉泽那种想法不是主流。

Q:如果是解释一种现象,理论意义是什么?
A:单纯的用理论解释现象,我觉得就是添加一些经验材料,意义没有太多,可以看赵鼎新的文章,他写过理论的四种类型。

Q:好。现象是为理论服务的,而不是用理论去解释现象?
A:如果想对理论有贡献,赵鼎新的这种解释是一种。理论当然也应该解释现象,但这是政策意义的,做学术研究的应该被现象服务,去修订理论,做工具给别人用。

Q:社会学研究不关心制毒村是怎么形成的,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制毒村来回答社会学的理论问题,所以你首先要找到、提出的是这个社会学的理论问题—既不能太大,因为一篇论文回答不了,也不能太无聊,因为没有研究意义,所以提一个好的问题才很难,所以才要认真读文献,读好的文献,读很多好的文献。你帮我分析下这段话。
A:要找前人的漏洞,然后帮前人修bug,进哥刚给我们的论文(The Cultural Contingency of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Entry to the Slave Trade In and Around the Abolition Movement)其实很典型,这篇论文就是认为以往的社会网络研究有问题。

Q:这是定量论文的套路吧?
A:我觉得进哥给我们的这个论文,不是简单的定量论文,这个论文回应了社会学一个非常根本的元问题,就是结构和能动的关系,虽然他没有深入的谈能动,他更多的侧重在结构这块。而且也是对美国八十年代关系社会学转向的一个批评或者文化重要性的提醒,所以这篇文章叫结构的文化偶发性,而不是什么网络对从事xx职业的影响。我觉得不能局限在方法问题,因为我们二元的划分定量和定性是非常简陋的,很多人写定量的文章其实看起来很定性,反过来也是。虽然洋八股那篇论文很有名,但是我个人觉得那个论文毕竟太早了,比如qca这种方法是定性方法,但是这个是和定量的统计学其实更接近,他们都是实证主义传统里面的。方法不是重要的,重要的还是问题,提一个好的问题的确非常难。
A:另外,你发的这段话,可以理解是通过制毒村的形成过程来透视我想要回应的理论问题,这个角度上看,形成过程的确不是重要的,我只是通过这个案例做我想了解的更根本的问题。但是这个其实,怎么讲,也是见仁见智的,人类学的传统就不会这么想,社科是非常分裂的,我有时候觉得这个就是信仰问题。想提出来一个好的理论问题,然后还能有经验材料来佐证推动,是挺难的。
Q:是啊!所以我想这两种侧重点是不同的,一个是重在修订理论,用现象来做例子;另一种是重在解释现象,构建一个理论或假设。

Q:怎么理解文化、结构、制度?
A:这是很大的话题。我最近想看的论文也是这个方面。这几个概念没有严格的、公认的定义,比较有张力。很多学者讨论过,像Sewell Jr W H. A theory of structure: Duality, agency, and transform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2, 98(1): 1-29. 还有Emirbayer M, Mische A. What is agenc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8, 103(4): 962-1023.。Emirbayer也曾讨论过网络,是当代关系社会学里很重要的讨论。Cultural Contingency那篇文章,其实就是把Emirbayer的理论和现实做了连接。

Q:我是这样想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篇论文中拓展,结合博社村,其行为的目的是为发展,那么行动的选择与文化(包括自身的潮汕文化和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环境(自身资源、周边地区发展),经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主要因素有关,那么怎么样来划分?原论文中有文化和结构,是否在加一个经济?
A:我其实比较担心这个文化怎么测,可能要用扎根理论来做?
Q:对。我觉得其实这是在研究形成机制,比较适合定性。
A:大量访谈里抽概念出来。
A:不影响,再问问老师。
Q:是的,所以那天我问了研究方法的问题,其实想说用定性方法,但没有表述清楚。老师比较倾向定量。现在大概套路我了解了一些,不管定性和定量,社会学的论文都要有理论,不像人类学。
A:是的。
Q:如果说我们确定了理论,是否用两种方法都可以做?
A:方法没有限制,定量、定性都可以用,主要是理论。

Q:那现在重要的是先确定下理论。若以Cultural Contingency论文为基础,是否可以用概念表述理论为,文化、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中是否包括经济结构?
A:这个可能还不能算理论,上一篇文章其实潜在有很多前人观点,比如网络影响人的行为,这种算中层理论。单独拿出来结构和文化这两个概念,还不能算理论。另外,社会结构应该是包含经济结构的,不过这个也分不同的理论家。经济学的很多人不同意这种包含关系,波兰尼说现代性就是经济结构逐渐从社会结构里独立出来的进程。

Q:对,我对上篇论文的理论就没弄清楚。Cultural Contingency论文的理论是什么?
A:结构的文化权变性,他的标题就是,这个是从安拜尔那里借的。
Q:这篇论文的文献里吗?为什么不在论文中阐述理论呢?
A:阐述了,没展开。作者提了一下,然后就开始说自己想干嘛了。另外,我其实和进哥对理论的理解有一些差异,我觉得社会学理论虽然分裂,但是还是有一个脉络,他们都会讨论一些核心概念,比如结构、能动、文化,这些概念可以串起来不同的理论家。
A:理论还会涉及我们是在哪个层面做理论贡献。是中层理论,还是相对玄学的基础理论。上周念的那篇文章,他虽然做的是中层理论,文化会通过网络影响人的能动。但是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回应了基础性的概念,把结构这个概念发展了,当然这个发展实际是借的安拜尔。
Q:论文中提出的理论是已经有的,还是经作者创新修订的?
A:严格讲是已有的,安拜尔做了理论上的论述,但是没做经验实证。这个作者借过来做了经验实证。
Q:那么这篇论文的意义其实是用经验验证理论?
A:是的,不过可能是第一份用历史材料来验证的,严格讲理论上的贡献实际不多,但是数据好,这个数据太难搞了。
Q:那王老师的意义是什么呢?怎么进步呢?
A:我觉得是这样,如果能做切实的理论贡献,是最好的。但是说实话,国内和美国的社科差很多,美国很多理论拿到中国,对国内来讲就算创新了。比如我前段时间想写ant和sna的网络观念,国内只有一篇今年的一页文章。
Q:我不知道具体情况,但觉得安拜耳在提出这个理论时应该有经验事实的,这篇论文可能是用新的经验材料来再次验证理论。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赞同你的看法,理论提出的经验事实不同,所以西方理论并非适合中国。
A:这个要看安拜尔那篇论文。Emirbayer, Mustafa, and Jeff Goodwin. 1994.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1411–54.

Q:我现在搜文献就都想围绕着博社的发展问题,你给我些建议?
A:博社村不是重点,只是理论问题的案例。要多看论文。但是说实话,理论敏感不是很好培养,我熏陶了四年,仍然是门外汉。我最近才开始关注美国的一些新生代学者。我觉得上周这篇文章,其实16年到现在只被引用了1次,说明他的理论贡献其实不算大。

Q:这篇文章的写作模式可取吗?描述经验事实,然后分析。
A:可取的,毕竟是发了AJS,但是他有一个理论出发点。
Q:理论的话,还是要与社会学家大的理论有对话才行?
A:看情况。严格讲,中层理论毕竟是宏大理论下来的。
Q:是不是这样,先找到要对话的宏大理论,然后在提出自己文章的中层理论?
A:可以直接对话宏大理论,也可以在某个宏大理论的脉络里对话中层理论。当然后者更多,甚至是大多数,也更容易。

Q:你觉得我要用的这个经验事实与哪个理论比较合适?
A:理想的情况是找越轨社会学的理论,如果能把犯罪学和社会学做一个对话,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在两个不同传统的理论中找到他们的共同与差异,发展一个自己的理论,这个其实也是刘思达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