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维明《中庸 洞见》的读后感,亦无妨为对儒家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反思。我常有天马行空的错位感,仿佛古今中外的文章,小说也好、专著也罢,往往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思想愈深,便成了形而上对本源的探讨,如道家之于道、儒家之于理、黑格尔之于绝对精神。但这种探讨最后都成了不同的象征符号,“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充满了玄奥神秘。但符号与符号间,都是概念性的,千古文章要做的,也就是把概念推广到社会万事。进一步来说,如中国的儒、道、佛,对本源的探讨,归根仍是要引出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思想的高度相似性,不局于对本源探讨目的的相似,亦在于某些内容,就像墨子对国家起源前的认识与霍布斯自然状态的类似、道家以理化情与斯宾诺莎思想的相同一般;但思想在具体表述中,又是确有差异且大为不同的,怎么认识本源、怎么解释本源的问题分歧极大,也由此慢慢造就了中西不同的人生态度,乃至中国北方与南方人格的不同。

Read more »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补记。七年前我刚高中毕业,看王小波的东西常觉过于西化,如今我理解小波了,也理解了鲁迅,我不知这是否是读书愈多的悲哀。廿二年春。

Read more »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柳鸣九)

我们一向认为法律是公正的代言,而事实上,跳出我们固有的思维,法律亦是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手段,是所谓公民意志的虚伪表现,法律究竟是何,情法之关系仍待思考。大抵消极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表面,其后蕴藏着反抗的积极,人生存之荒诞,必反抗以超越。默尔索,加缪的“荒诞—反抗”哲思。

“夸张与过分是喜剧所需要的成分,而蕴藏,敛聚、深刻才是悲剧的风格,莫索尔的感情表现状态正是如此。”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赶到受到了威胁。”

Read more »

在导言的“我的朋友德米安”中,导读者谈及的“内心与外在的种种争斗”构成了人的一生。我摘录了一些书中喜欢的话。

Read more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