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_忻州行记

去岁九月至今,因忙于毕业论文与各琐事,我几无心力记录外出观光的印象,毕业后方有闲暇收拾日记,于此简录三月廿六日至廿八日在山西大同、忻州的行记,同行者马君。

2025.3.26 华严寺与善化寺

廿三日晚,我从呼市返京。甫一入京,眼鼻便大不舒服,柏树粉使我每日红肿着鼻头。因而廿五日下午,马君问我是否同游五台山,稍作考虑即定了翌日的高铁。
廿六日早,我与马君乘地铁至清河站,约九时一刻登D1105次列车,中午十一时三刻抵大同南站。出站后乘网约车至大同城北,将行李扔在住宿处后,稍作休息,便步行至龙聚祥烧麦馆吃饭。去年四月,我与师门同学亦在此吃的第一顿饭,照例点了黄米凉糕、烧麦、黄花菜、羊杂汤等,食毕约一时多。因马君上次来大同未至华严寺,遂先往华严寺去,途中买了一杯沙棘拿铁,计廿八元,实可列入我生平喝过最难喝的咖啡之一。
约下午二时,抵华严寺大雄宝殿,我们在此驻足了小会,虽仍感慨大殿的庄重,但想及年初在义县观奉国寺的七佛并坐,深感华严寺佛造像规制并不匹配。此外,因上次来此匆忙,这次补登了今人所建的华严木塔,但其上并无登高眺远处,门窗均未开;亦下其地宫,其中央有一高僧舍利,余无甚可观。
约二时半,复至薄伽教藏殿。相比大雄宝殿,华严寺应以此殿最为殊胜,不仅是其木构的年代更久,亦是其规制均为辽代遗存,佛造像井然有序。我们在此亦驻足久,且与上次的游览不同,我注意到除左侧燃灯佛下的露齿胁侍菩萨像外,主尊释迦牟尼佛像下左侧的文殊菩萨尤为悲悯、尊严,其超然端坐于马驮的莲台座上,这一造像风格与汉地端坐于狮子背上的文殊像并不相同,或体现了一定的契丹色彩。

Figure 1. 华严寺文殊菩萨像

近三时,我与马君从华严寺出,即往善化寺去。因途中马君想及未看到耿彦波警示碑,便折返回去看了一眼。后步行至善化寺,大约是三时半了。
善化寺山门系相对罕见的庑殿顶山门,其内置四尊明代天王像,今人看略显诙谐的表情实令人印象深刻。过山门后,是金天会年间所建的中殿——三圣殿,其内供华严三圣像,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但造像呆板,按我的查阅,应为民国时期对明造像的重新彩绘。
复前行,是善化寺的大雄宝殿。甫一入门,即见五佛并坐,向左望去,则大吉祥天女像兀地跳入人的眼眸,视线全然被其吸引,大约因其造像极白,又予人以平静感,在一众造像中的气质尤其出尘。

Figure 2. 善化寺大吉祥功德天像

应当说,如比较中国大陆最具代表性的三座辽代木构佛殿,我的最大感受是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以佛造像单位密度胜,奉国寺以佛造像气魄体量胜,而善化寺以大殿视觉空旷胜。这不是讲善化寺的面积最大,相反其面积仅列第三,但因其使用了取巧的减柱法,使信众在体感上有有更大的观感,布局的空旷又加深了这一印象。此外,善化寺另值一提的则是殿外普贤阁为金代建筑。
从善化寺出,乘计程车至法华寺约四时一刻。过其殿外的琉璃牌坊后,是今人重修的法华寺建筑群,其内遗存古迹唯一元代圆形喇嘛式白色砖塔,下细中粗,若宝瓶,塔居于广场正中,风过铃动。从法华寺出,复至九龙壁,约五时半返住处休息。在酒店内看了小会楼下书架上的荣格的《金花的秘密》。
约九时,与马君往大同大学散步,经其音乐厅、图书馆等处,至兴云街校门处。乘车至永和路“玖Lounge”威士忌吧,点有其涅槃(百加得8年、柚子利口酒等)、山竹(榛果利口酒、Aperol酒),计150余元,味道较去岁在大同所喝的鸡尾酒水平差很多。按马君的提议,约十时三刻,乘车往太阳城T98的北极小屋Livehouse店,这里气氛热闹的多,在角落处喝了几瓶啤酒,约十二时多返住处休息。

2025.3.27 南禅寺与佛光寺

廿七日早八时多,与马君乘高铁至忻州西站。甫一出站,便租借了站前轿车,驱车往五台山。约八时半,在公园西街北巷吃了面片汤作早饭,驱车至南禅寺约十时,沿途是光秃的山与黄色的地,间杂了几株细弱的绿植。县道上遇见很多“解放”牌汽车,不禁会想,当卡车司机开着解放时,肉体是否被困在了生活的困顿里。又想及贾樟柯谈及:“我理解故乡,是因为我离开了他。”
南禅寺坐北朝南,其大殿是中国己知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大约因其偏僻,系武宗灭佛后唯一遗存的中期唐构;寺内其余建筑如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则为明清所建。
较为有幸地,我们旁听了他人的讲解,南禅寺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其上支撑中脊梁的大叉手、柱头枋、柱头铺作、阑额,乃及具唐代特色的直棂窗等均很好辨认。尽管几月过去,我对很多细节已忘了大半,但对南禅寺建筑结构的简洁凝练仍有很大印象。
然而,与很多人的感受一致,南禅寺虽然极具唐风,但体感上并不具备厚重的历史感。这一感受在其后参见佛光寺有很大对比,我想这不仅是民间建筑与官修建筑的差异,更有部分原因是1970年代政府对南禅寺的大修导致,这一修复与其1953年被再次发现时的“原貌”有很大出入,比如,其现今屋顶线条举折平缓,两翼微有上翘,出檐予人以舒展感,这一伸展便是修复后的结果;另如大殿的外立面、鸱吻等修复,对此争论有很多,或见于东南大学建筑系沈旸教授的部分讨论。

Figure 3. 南禅寺大殿(马君摄)

入其殿内,则可见凹字形砖砌佛坛,坛上现存唐彩塑14尊,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右依次二弟子,更左有骑狮文殊菩萨,更右为骑象普贤菩萨,合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布置。贤菩萨像前有牵象的胡人,至于文殊菩萨像前的胡人则不知所踪了。尽管这些雕塑人物丰浓,但与初唐或盛唐时代的灵动感相比,则显稍许的臃肿。
从南禅寺出,大约是十一时了。驱车经五台县,在钟点房休息了小会后,约下午二时吃过饭,复驱车往佛光寺,约三时抵。对于佛光寺的相关历史,扼要讲,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已有“大佛光之寺”,其时已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大者。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后,寺内仅遗北魏祖师塔,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复崇佛法以后重修,其贡献较大者系女施主宁公遇,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立东大殿(大佛殿)。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至此考察,打破了日本学者对中国已无唐构的断言。
佛光寺建筑分布在由西向东逐层升高的三层台地上。过其山门,便有唐乾符四年(877)八角经幢在广场中央,经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出资人姓名。右手边是清康熙年间重修的伽蓝殿,面阔三间,殿内存十八尊明代彩塑伽蓝像。稍向前,是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修建的文殊殿,亦是我国佛寺中最大配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橡,单檐悬山顶,以减柱法建,殿内存金骑狮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等像七尊,然而,与南禅寺的塑像一致,其面貌略有呆板,疑是后人为之补色的缘故。
前行,是明清修建的小阁殿堂所在的中层台地。复前行,则可经一串陡峭的台阶至最高层的台地。我想这一设计不惟是匠人的刻意谋划,当人从台阶登上,便是东大殿的巨大木构缓缓显露眼前,这一庄严感受,无疑要亲身经历所能体感。

Figure 4. 佛光寺东大殿
Figure 5. 佛光寺东大殿 外檐柱头铺作(马君摄)

应当说,东大殿于现存中古木构之中,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梁思成称其为“无上国宝”当之无愧。殿前经幢刻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与殿内梁状底部的墨书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相和,证有其建筑年代。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檐柱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补间为五铺作双杪,斗拱尺度雄大,几达外檐柱一半,外檐柱头铺作出挑极远,气魄极雄浑,当谓中古第一建筑。殿内有唐彩塑三十余尊,正面按三世佛所设,山墙则依次有明宣德四年(1429年)罗汉像261尊,又及唐彩绘,不一具列。
另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亦有大殿内遍布的由唐至清的题记。当我看到右侧木门上所遗的墨迹时极感慨。按:“礼谒届此,仲夏之日,梦雕八叶,沙门玄翥,咸通七禩。”在一千余年后,我们与玄翥站在同一处地板之上,看到了他的留言,仿佛在这一大殿内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玄翥留此墨迹时,庄重的东大殿复建不过十年,而谁又会预想到,稍有中兴的唐帝国却仅在四十年后便彻底地远去。

Figure 6. 佛光寺东大殿 玄翥墨迹

从大殿出,其右侧则是北魏时期的祖师塔,为六角形两层青砖塔,下层内有塔心室,顶有莲瓣,上层开假门假窗,塔刹有两层交错莲瓣托举宝珠。
我们在佛光寺驻足很久,约四时半方离去,至五台山风景区是五时了。约五时一刻,至金阁寺。金阁寺建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如今建筑系明嘉靖四年重建,建筑古朴。大悲殿内有嘉靖四年同期所造的三头四十二臂观音铜像,高约18米,系五台山之最大观音像;殿内另有唐大殿柱础、明泥坐山文殊像等,不一具列。
约五时半出,复驱车,至龙泉寺约五时三刻。现存龙泉寺系民国十一年重建,其入口处的民国汉白玉雕牌楼精致繁美,令人印象颇深,余者不足列。较有趣的大约是其历史,清雍正时期,龙泉寺因经济困难,将斋田典当给菩萨顶,又经南山寺赎回,成为南山寺下院,或窥清代五台山社会的宗教、民间关系。特别地,马君注意到院墙上蹲坐了一条黄狗,实令人忍俊不住。

Figure 7. 龙泉寺 白玉牌楼

约六时,从龙泉寺出,约六时半,至台怀镇李先升菜馆吃饭,点有水煮肉片、烩菜,其烩菜做法与东北菜相近,另点有其本地啤酒“又见智慧五台山”一瓶,计120元,食毕约七时一刻。在街道散步小会,沿街遍卖五台山特产六道木,大约与其佛教文化有关。约十时至宾馆,泡澡后约一时多睡去。

2025.3.28 普化寺与显通寺

廿八日早九时半,与马君驱车往殊像寺。约十时一刻抵,恰逢五台山下雪,斗大的雪花落在身上。殊像寺内香火极盛,或因摩肩擦踵,其大雄殿未开。我们上香后,约十时三刻出,至其对面的大文殊寺,并在邻近处吃了面条,席间老板很诙谐,尽管已记不清其打趣的原话。
食毕与马君驱车向南,约十一时一刻至普化寺。普化寺较有趣处者,其一是天王殿内处常见的四大护法外,立有密迹金刚和秽迹金刚,共六尊清末泥塑;其二是大雄宝殿内的十八罗汉有典型的中国化特色,殿后壁右角有五台山唯一的出山文殊像,下颌长须、面如罗汉,呈老者像。寺内僧侣多,各有其职,与先前繁忙的文殊寺不同,这里虽然清冷,但令人平静。

Figure 8. 文殊寺匾额(马君摄)
Figure 9. 普化寺僧侣

从普化寺出,约十一时三刻至广化寺,现寺院为在清光绪十二年重建,其内大文殊殿呈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交融的特征,另有北宋八角亭阁式石幢塔一座,余则无大的印象了。
复至罗睺寺,约十二时一刻。罗睺寺为明成化重建,并从显通寺分离独立,明神宗时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至清康熙改藏传规制。其内有趣处有三,其一是明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庑殿顶,建筑古朴,内有明泥塑若干;其二是明文殊殿,面阔三间,四出廊,单檐歇山顶,内亦有宗喀巴像;其三是名声在外的大藏经阁,有清初开花现佛像一尊,系较罕见的机关佛像。
罗睺寺外便是五爷庙,游人亦繁多,但建筑为今日所造,我与马君上香后便离去了。近一时,抵大塔寺,其大慈延寿宝殿大约是明代木构,其方丈院系毛泽东路居处。绕塔三圈后,与马君复至显通寺,约一时一刻。
显通寺,又称大华严寺,始建于汉永平十一年(68年),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系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按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印象较深处,大约是其白色的无量殿与最高处的铜殿。
约下午二时,与马君从显通寺出,返程向忻州去。因此日参见的寺院众多,至后半程已颇有眼花目乱之感。约二时一刻,至白云寺处的郑三土菜馆吃饭,系我们在路边所见的第一家饭店,点有小炒台蘑等。食毕约二时三刻,窗外的雪仍绵绵地下着。
约三时半,经沧榆高速、过河北村后的天色则完全放晴,亦完全出了五台山的地界。至忻州市约五时,与马君往杏林街茉莉咖啡店吃饭,其榴莲披萨极难吃,亦因赶车,置于路边便匆匆赶去乘高铁了。
约九时抵京,返校约十时,复与马君至北区外的木屋烧烤吃饭,回寝约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