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集体行动的逻辑

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新制度主义谱系图

译者话

以经济人为基点外扩经济学研究领域,其中代表如公共选择学派,Olson为之奠基人。是书即为Olson 1965年于普林斯顿任教时所著,Olson后于1985年评为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Olson批评传统理论认为“利益集团有进一步扩大其利益的倾向”的观点,其指出,由于集团利益的公共性,使人有搭便车心理,以经济人假设,个人如要付出成本为集团获利,则集团返回利益必须大于个人成本,个人才会行动,否则个人不会行动。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之前的几次小组作业,一二人挑大梁,其他人打酱油,盖是成员的分数未被区别对待,我于台湾修社会统计学时,老师提供了两种方案,一种为分数的共产主义(也即是成员分数一视同仁),一种为分数的资本主义(也即是成员互评加小组基础分),前者或更近似道德自律,后者或更近似理性人。
Olson将集体行动分为相容性与排他性,前者为正和博弈,利人利己,更类似于做蛋糕;后者为零和博弈,损人利己,更类似为分蛋糕。而只有相容性集体行动,更有可能实现集体共同利益。

集体行动的划分

为解决搭便车行为,Olson指出,有选择的激励,也即实行成员的差别对待是有效的,但同时,随着随着组织的扩张,成本也随之剧增,最后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为此,其深化小集团理论,因成本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达成一致,更易于组织集体行动。Olson后以本书的集团框架,进一步分析了国家的兴衰。2017.2.16 于群力贝肯山

序言

Olson在序言中开列了长长的名单,更近似名人录,翻看的时候会心一笑。是书有Schelling(谢林模型), Parsons, Buchanan, Hamilton, Hayak等大咖协助。2017.2.16

导论

以往的理论基于理性人认为,有共同利益的行动者组成的集体,个体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也即是集体会有自发的扩大利益的行动。其代表如Marx阶级斗争、压力集团理论、工会理论、补偿权力概念等。
而Olson基于理性人认为,有共同利益的行动者组成的集体,个体不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也即是集体,至少是大集体,缺少自发扩大利益的行动,即便行动者明白如果他们协作,可以从集体行动中获益。
基于理性人假设,却导致推论分野的原因在于,Olson指出的搭便车现象。事实上,理性人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Olson当然不排除情感性集团的存在,但在更广泛的讨论中,持续的非理性是特例而无实际意义的)。2016.2.16 于群力贝肯山

第一章 集团和组织理论

一、集团目的:增进共同利益

为了解行动,当先了解行动所一般的实现方式——组织(集团)。按照Weber对组织的划分,理性协议为结合体(associative group),情感协议为共同体(communal group),Olson研究更侧重于结合体的经济组织。
经济学认为,大多数组织一般有一个相同目的,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Weber谈及了官僚制,如果没有会继续留存一段时间,但终将消亡)。我们会期待组织会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也即是假设组织预先假定存在一个其成员共同享有的利益(Maclver),乃及对集团的研究,也是假设有共同利益的行动者。当然,这些假定后也承认个人有其个人利益。

二、集团作用:提供公共物品

(一)市场:完全竞争产业不能提供

Olson假设完全竞争市场,且此时产业暂时为非均衡、只有已有企业的竞争而无新企业进入、产业需求曲线无弹性(弹性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度,ed=0即为完全无弹性)

完全无弹性

完全竞争产业下产业收益

此时,因为价格高于成本,供给增多,供给增多导致供给曲线右移,价格下跌,又因需求曲线无弹性,需求不增多的情况下,产业的总收益就会下降。也即是每一个企业都希望价格上升,且让同行减少产量,以保证产业的总收益不变,而自己的份额增多并获利。且因为完全竞争市场中,个体的影响力微弱,即便个体遇见到增产会导致产业收益下降,也只能硬着头皮增产,否则因为就会使自己的收益更少。
防止下跌的唯一方法,也即是外部干预,因而Olson将论述进一步深入至非市场领域,并得出市场与非市场领域的相似。

(二)非市场:游说集团不能提供

争取政府控制价格对企业是有利的,但由于任何单独的企业无法个体完全承担成本,或者说产业给予企业争取的回报小于其单独承担的成本,即便所有企业都知道游说有利于整体产业收益(蛋糕做大),但无人愿意损失自己的收益,寄希望于其他个体,因而整体依旧。

(三)组织的作用:提供公共物品/公共利益

Olson因而进一步推论,即便如国家拥有强意识形态等情感支持,其维持的手段必是强制的税款。这是由于国家政府为每个人提供最基本的物品服务,是属于每个人的,也即是公共物品,这一概念回应上文,也即可延伸为公共利益。
个人是很难提供公共物品的,而组织的实质,正是其提供了不可分的、普遍的利益,我们无法将单独的个人分离排除享受这一服务,如军队、警察、法律等。

三、集团理论:大小有别

(一)传统理论

Olson将传统理论分为两类,随意变体(casual variant)与正式变体(formal variant),二者的共同在于承认集团的普遍性。随意变体将集团的普遍性归因于人类本能;正式变体将集团的普遍性归因于功能需要,也即是原始社会(亲属关系)至现代社会(非亲属关系)过渡中,大集团对小集团的功能替代。
传统理论只是假设了集团存在大小的区别,但二者的性质是相同的。

(二)Olson的反驳

Olson认为,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大集团与小集团的性质与运作原则是截然不同的,为了阐述二者的区别,Olson指出,我们必须研究不同大小的集团中,个人可能采取的行为的成本与收益。

1、非市场集团

(1)论述假设(非市场条件下变量假设)
集团规模(财产总估价,为常数)SgS_g
财产估价的纳税折扣比率 TT
对集团的价值(总收益) Vg=SgTSg=(1T)Sg=TSgV_g=S_g-T S_g=(1-T)S_g=T Sg …[1]
对个人的价值(个人收益)Vi=FiVg=FiSgTV_i=F_i V_g=F_i S_g T …[2]
个人受益占总收益的份额 Fi=ViVgF_i=\frac{V_i}{V_g}…[3]
个人总利润 Ai=ViCA_i=V_i-C…[4]

(2)数学推导(个人提供集体物品的最优数量)
dAidT=dVidTdCdT=0\frac{d A_{\mathrm{i}}}{d T}=\frac{d V_{i}}{d T}-\frac{d C}{d T}=0……对[4]求偏导得[5]:最优生产要素组合
FiSgdCdT=0F_{i} S_{g}--\frac{d C}{d T}=0……[2]代入[5]得到[6]
ViT=FiSg\frac{V_{i}}{T}=F_{i} S_{g}
dVidT=d(FiSg)=FidVgdT\frac{d V_{i}}{d T}={d (F_{i} S_{g})}=F_{i} \frac{d V_{g}}{d T}……[2]转换得到[7]
FidVgdT=dCdTF_{i} \frac{d V_{g}}{d T}=\frac{d C}{d T}……[7]代入[5]得到[8]

Olson的思路即是,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一个人提供集体物品,则个人提供多少集体物品时,个人收益最大,并进一步将个人未知变量转为集体已知变量,当集体处于何种状态时,个人收益最大。
但Olson更为关注的不是个人最优的情况,而是提供集体物品的最低条件界限,因而其(个人最低限度提供集体物品条件)进一步推导如下:

Fi=dC dVg=CVgF_{\mathrm{i}}=\frac{\mathrm{d} C}{\mathrm{~d} V_{\mathrm{g}}}=\frac{C}{V_{\mathrm{g}}}…[8]转换得到[9]
ViVg=CVg\frac{V_{i}}{V_{\mathrm{g}}}=\frac{C}{V_{\mathrm{g}}}…[3]代入[9]得到[10]

Vi>CV_i>C,也即是Ai>0A_i>0,即提供集体物品

2、市场集团

(1)论述假设(市场条件下 变量假设)
集团销售额 SgS_g
价格 TT
对产业的价值(总收益) Vg=SgTSg=(1T)Sg=TSgV_g=S_g-T S_g=(1-T)S_g=T Sg …[1]
对企业的价值(个人收益)Vi=FiVg=FiSgTV_i=F_i V_g=F_i S_g T …[2]
个别企业占总产业的份额(为常数) Fi=SiSgF_i=\frac{S_i}{S_g}…[3]
企业总利润 Ai=ViCA_i=V_i-C…[4]
需求弹性 E=TSgdSgdTE=-\frac{T}{S_{g}} \frac{d S_g}{d T}…[5]
企业独立互不干扰 dSg=dSid S_{g}=d S_{i}…[6]
生产的边际成本为 0

(2)数学推导(企业限制产量 最优数量)
dAidT=dVidT=dSiTdT=0\frac{d A_{i}}{d T}=\frac{d V_{i}}{d T}=\frac{d S_{i} T}{d T}=0…[7]企业最优产量条件(边际成本为0)
Si+TdSidT=0S_{i}+T \frac{d S_{i}}{d T}=0…[7]得到[8]
FiSg+TdSidT=0F_{i} S_{g}+T \frac{d S_{i}}{d T}=0…[3]代入上[8]得到本[9]
FiSg+TdSgdT=0F_{i} S_{g}+T \frac{d S_{g}}{d T}=0…[6]代入上[9]得到本[10]
dSgdT=ESgT\frac{d S_{g}}{d T}=-\frac{E S_{g}}{T}…[5]转换得到[11]
FiSgT(BSgT)=0F_{i} S_{g}-T\left(\frac{B S_{g}}{T}\right)=0…[11]代入上[10]得到本[12]
Sg(FiE)=0S_{g}\left(F_{i}-E\right)=0…[13]

对于市场集团(产业)中的个体(企业)而言,受到激励限制产量以满足集体利益的关键,即是需求弹性E的大小,Fi<EF_i<E时,Vi<CV_i<C,停止增产。
我们可以看到,非市场集团中,最低限度提供集体物品标准为FiF_i,市场集团中,最低限度限制产量(提供产业利益)的标准也为FiF_i

3、Olson集团理论 行动选择图解

行动选择图解

4、结论

对非市场集团的个体而言,是否提供集体物品与提供多少集体物品是关心的,同样的对于市场集团而言,提供多少可以物品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集团收益最大化)是关心的。
(1)个体数量越多,离最优水平越远
一般而言,传统理论认为每个人提供一部分,可以累加为最优状态。但实际上,由于集体物品(集体利益)的公共性,现实只能提供低于最低水平的集体物品(个体理性累加不等于产业理性)。这是因为根据最大FiF_i提供的集体物品可以被FiF_i小者的他人共享,而他人的小FiF_i由于已经获得了最大FiF_i提供的集体物品,就不会再浪费成本去提供满足自己数量的集体物品。举例如下:
F1=12;F2=14;F3=14F_{1}=\frac{1}{2} ; F_{2}=\frac{1}{4} ; F_{3}=\frac{1}{4}

提供的集体物品是根据FiF_i计算的。个体数量越多,FiF_i越小,离最优水平越远,也即成员多的集团效率低于成员少的集团。且总体的规律是弱者剥削强者,Olson的话为“存在着少数剥夺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Hume与Olson的区别。Hume对于小集团优越性已有论述(Rawls),其强调小集团易达成共同计划,大集团则只能借助第三方政府强制计划,但Olson的论点更强调FiF_i概念,只要Vi>CV_i>C,一部分人便会做,而不必达成协议,大集团因为单个的FiF_i过小,Vi<<CV_i<<C,就没有人会做。
(2)集团成员规模不等,更易提供集体物品
且Si不等的集团,其偏离最优倾向要小于Si相等集团,也即是规模不等会更易提供集体物品,因其FiF_i大,获益大,而集团越大(Vg大),提供集体物品数量越远于最优(FiF_i小)。Olson进一步在注释中提及,如果更复杂的考虑,由于FiF_i大者提供了集体物品,本来支出未支出,导致FiF_i小者的实际收入增多,需求也会增多,FiF_i小者会承担一部分Fi(max)F_i(max)的成本。
Fi=SiSgF_{i} \downarrow=\frac{S_{i}}{S_{g} \uparrow}

5、结论的推广

(1)最优的困境。Olson指出,如果考虑制度或程序安排,小集团是有可能达到最优解的,但由于需要考虑的超过本书范围,本书的重点关注仍是大集团。如果想达到最优,则分配比例必须干预,也即使成本承担比例与收益比例相同,使个人成本收益比等于总体成本收益比。但在实际中由于公共性,是很难操作的。
(2)框架的应用。Olson这一分析可以被推论至更广的领域,如解释为何国家、地方政府等层面不能达到最优数量。

四、集团理论:行业有别

Olson在上述论述中证明了市场与非市场集团是否提供公共利益取决于FiF_i大小,但其进一步指出,市场和非市场集团对于准入准出存在差异。市场集团更排外,非市场集团更相容,为何存在这种态度的差异?

(一)根本:零和博弈与正向博弈

市场为零和博弈,一荣他损,非市场为正向博弈,一荣俱荣。因而分为排外的集体物品与相容的集体物品。前者由于收益固定,需要成员减少规模(减少成员数或生产数,分蛋糕);后者由于收益会随着规模扩大而扩大,增加规模(做蛋糕)。
对某一个体而言,二者的身份是可以并存的,这取决于其寻求的目标。因而在排外与相容间存在一个充满张力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分析工会在寻求什么时必须对待的根本要素”。

(二)表现

1、不可侵占与可侵占

相容的集体物品由于是公共性的,不会使贡献者受到除成本外的损失。
排外性集体物品由于可以受到未参与者的侵占,会使贡献者受到除成本外的损失,也即如A, B, C三个企业减少产量抬高价格,D企业不减产享受ABC成果,则ABC成果被D侵占而削弱。ABC如争取D加入,则D会待价而沽,因而ABC都会放弃参与行动。

2、非竞争与竞争

相容集团则人体间非竞争性关系,且提供集体物品的行动,不需全员参与。
排外集团中个体(企业)互相喂竞争关系,但行动必须全员参与,每一个个体都希望占据更多的FiF_i,少量行动者时可类比为寡头市场相互依赖,但行动者个数越多,卖方反应将会越发复杂。2017.2.17 23:37

五、三四的推论:集团分类

(一)集团理论大小有别的补充

1、不确定性差异

回应上一部分排外性集团的相互依赖,相容性集团中个体在一定规模时也会考虑其他个体反应。
在小集团中,每个人是否参与提供集体物品都影响显著。如某一个体突然撤资,必然会导致其他个体负担显著加重,而其是否会重新参与是不确定的(当然,如果单个FiF_i都不足以提供集体物品(Vi<CV_i<C),则仍然是不确定的,但现实不存在绝对相等的FiF_i)。
而大集团中始终是确定性的,也即个人不会提供,个人是否参与影响太小,除非外界强制,否则个体很难提供集体物品。

2、大集团的阻碍因素

我们之前已经论述了市场与非市场集团是否提供公共物品,都取决于数量。且由于收益不同,进一步取决于个体的影响力FiF_i
小集团中FiF_i大,ViV_i>C时提供;中大集团由于单个个体无力,必须至少两个个体及以上个体合作,这就需要组织或协议,集团越大组织越难,因其成本均摊费用与讨价还价人都增多。小集团只需要考虑直接成本,而大集团要考虑直接成本、交往成本、组织成本等,不断加大总成本。
对于大集团而言,有三个主要的阻碍因素:
(1)人增多,份额FiF_i减少,单个ViV_i降低
(2)人增多,价格TT趋于不变(有人减产抬价就有人挖墙脚)
(3)人增多,成本CC增多

(二)集团分类

Olson进一步论述,可简要整理如下表:


1个2个或多个大量
市场纯粹垄断寡头卖方垄断
同类&不同类
原子式竞争
纯粹竞争&垄断竞争
非市场特权团中间团潜在团

其中,特权团即单个人承担提供集体物品;中间团为可能也可能不提供集体物品;潜在团为肯定不提供集体物品(但Olson指出可以通过选择性激励动员提供)。2017.2.18 0:50 于群力

第二章 集团规模和集团行为

正如上一章的论述,小集团的行动更高效,这使得组织常求助于小集团,因而形成了小组委员会等。John James等人已经验性证实。又如合伙人制在人数少时获得成功;股东制在人数少时,管理人(经理)权力小,股东制在人数多时,管理人为权力大。这用FiF_iViV_i<C可以解释。

一、大集团如何形成:疑问

Olson引述Homans的理论,Homans以历史论述了小集团优势,并认为文明如果继续,必须保留小集团的某些特征,“它含蓄地认为潜在集团会以与小集团相同的方式采取行动以实现某种功能。”
Olson批评其局限性,认为大集团不可照搬小集团方法(也即小集团经验不可以直接适用于大集团中),而这局限性即是传统理论的局限。传统理论认为,大集团功能性替代小集团,所以人们参与。而事实上,即便是在意见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大集团的成员仍不会自发组织实现集团目标,也即是不会自发形成大集团。
因此Olson发问,如果不是参与本能与功能性替代,大集团是如何形成的?为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引述激励概念。

二、激励

1、激励的类别

Olson将激励分为经济激励与社会激励,前者对应经济损失,后者对应社会损失,若经济激励缺乏,但可由社会激励弥补,则行动者会承担成本,提供集体物品。这里的社会激励,事实上即是选择性激励。

2、激励的效果

大集团中,由于个人影响小、个人交往有限,社会激励的作用小;因此大集团往往分成N个小集团,组成联邦集团,以此发挥社会激励的作用。
小集团因此受到双重激励,经济激励与社会激励。也即是社会压力对大小集团的作用完全不同。

3、无激励行为的无意义

Olson继而回应了无私(情感性)行为,其认为,立足理性人假设下,非理性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太小而可以忽略。

一、二章已充分说明大小集团的性质不同,在下一章中,Olson将深入回应大集团如何吸收人并维持其自身存在,也即大集团如何形成。17.2.18 18:33

第三章 工会和经济自由

一、大集团形成的需求

工会的历史发展,由最初的工厂工会,至地方工会,再至全国工会。
小集团优势理论可以解释早期工会的形成。值得一提,早期工会除经济利益外,也提供社会利益。
但工会组织很易被市场力量打击,一行业的部分(小集团)反抗是无意义的,此时需要政治势力更强的大工会(大集团),因而大工会逐渐成长。

二、大集团形成的手段

为了维持大工会,其手段以强制与暴力为主,具体为强制性成员资格制、罢工(与对不罢工者的暴力)。

(一)强制资格制

工作的前提是成为工会成员,这一成员资格制早于工业革命已经成熟,小工会可以自发形成,但正是强制成员资格制保证了地方工会向全国工会的过度(大集团的形成)。

(二)罢工

同时,为迫使非罢工者不干扰罢工(损害罢工者利益,且吸引罢工者取消罢工),暴力在工会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而Olson论述道:“正如研究工人运动的一些学者认为的,它完全可以被用来证明,当某一特定的讨价还价集团中的大多数工人都赞成罢工时,应该用法律禁止那一集团中的其他工人蔑视大多数人的决定而继续工作。这样就把强制的任务交给了警察以防止群众暴力。”
对这一论述,我可以用一个更简明的例子来说明Olson的思想。如社会学系同学为争取40.5元的补助上升为50.5元,举行罢课,本月哈工大资本家不发给我们系补助,由此供给变少,我们的补助发放给隔壁法学系和经济学系,他们的人均补助上升为42.5,他们的补助上升了,他们不参与我们的罢课,我们的行为由于是小集团行为而最终失败。总结反思,若想争取50.5元的补助,则必须联合全院。这一部分颇像Olson教你如何工人运动——深入群众。

(三)选择性激励

当然,工会除强制与暴力,也会运用积极选择性激励。这在早期的铁路工人协会非常明显。协会成员可以购买保险,一般铁路工人则不能购买保险;协会成员签约可获得资深权利,一般工人则要央求公司心情。

三、大集团发展的过程

(一)早期

在大集团形成的初期,成员既属于小集团,也属于大集团,这一时期,成员可以从小集团中获取集体物品(小集团优势),同时小集团联合起来形成的大集团,也会反过来提供非集体性物品(选择性激励)。

(二)晚期

但随着现代工会的发展,小型地方工会逐渐没落(小集团),留存为大型地方工会,且全国性工会正逐步取代地方工会。
原本吸引人的选择性激励措施逐渐由于政府的福利制度而失去吸引力。多数情况下,工会的生存依赖于强制入会制,法律上规定人人有工作权,但在实际执行中是依附于工会资格的。这一点不难理解,套用在中国,法律上规定人人有选举权,但在实际执行中是依附于党组织的。
正是在上述的分析下,Olson将关注点集中于大集团,且提供或服务于共同利益的工会。2017.2.19 0:00

四、大集团发展理论

(一)职业控制的目的:扩张

Perlman曾以职业意识(即职业机会的稀缺)论述,成功工会是争取了职业控制,也即机会的共产主义,使工会成员对稀缺职业机会进行分配。
Olson则认为职业控制体现的是强制,而强制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体力工人/工人运动的职业意识(悲观意识),其反驳Perlman的悲观意识,而认为是组织为了扩大自身。Olson为进一步反驳Perlman,简要回溯了工会发展的历史。
1894—1903,工会人数上升,同时雇主反对工会主义的人数也在上升,此阶段工会占据上风,工会胜利占总战斗的1/2—2/3。
1904—1935,此阶段工会人数回落,工会胜利占总战斗的37%。
1935—1945,此阶段工会人数再度反弹,并得到最大发展。
由于就业机会增加,及瓦格纳法的通过,集体合理的讨价还价成为公共政策的目标,最终雇主同意只雇佣工会成员。且战时政府为保证战时生产,强加了工会会员资格保留条款。等等历史证明,就业是超充分的,而此时工会实行的职业控制,不是为了保护就业,而恰是为了扩大组织。同时,考虑劳动需求曲线,增加工资而减少的劳动力需求是小牺牲,而增加的工资是大收益,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就业岗位的充分。

(二)职业控制的条件:转型

当然,Perlman的职业控制正是为了19世纪末Gompers美国劳工联合会接受,其放弃了革命,而聚焦当下获得成功。
Commons进一步提出了工会主义转为工联主义。对于这种转变,Olson的解释是组织扩张手段的转变,政治性组织缺少强制入会的借口,而转型为经济性组织后可以有借口实现强制入会等暴力措施。

(三)组织现象矛盾原因:理性人

同时,一个矛盾在于工人的工会活动出席率极低,与工人对强制入会制的狂热拥护;及大多数会员既自身不参与出息,又不满低参会率的矛盾。
Olson解释,这恰是理性人的选择,对个体而言,无论出席与否,都可以获得收益,而其由于本身的FiF_i过小、贡献少,去与不去的意义很小。类似于公民与政府,希望更多税收提供公共服务,又不希望自己多交税;农民希望自己丰收,又希望政府限制总体产量。
Olson认为,组织在短期或可依靠情感维系,但长期而言,必须是强制性手段。2017.2.19 16:45

五、大集团与经济自由

(一)自由主义的困境

一些学者指责工会的强制入会制,剥夺了个人自由。
Olson反驳,如果工会剥夺了自由,则类比为国家收税维持军队、法律等,也剥夺了个人自由。
以权利为基点反对工会强制入会制是错误的,毋宁说是基于Wicksell与凯恩斯的自由竞争哲学,其认为在允许某开支前,应征求多数人的同意。但正如之前分析FiF_i的作用,这一哲学出发无疑会导致所有集体物品不被提供,军队、法律都会失去承担成本的行动者,每一个人都希望他者可以提供,而最终损害整个集体的利益。
这一自由主义的困境,正是由于公共性。Olson由自由主义困境出发,继续阐述政府干预与经济自由的关系。2017.2.21 12:50 于往长春火车

(二)经济自由的概念

Olson界定了三种,于本书中讨论第三种“收入的支配”这一自由概念。

  1. 大政府与小政府哪一个更利于经济自由
  2. 某一集团多数人同意强制,是否侵犯了少数人的自由
  3. 个人经济生活的自由(个人收入是否可以自由支出),此处的讨论更倾向于价值观的分歧

(三)政府行为的类别

  1. 集体物品的分配:侵犯
    由于集体物品的公共性,实际并不适合市场机制,政府以全体成员利益作出暴力强制的决策,无疑是限制了自由,但这是有必要的。
  2. 非集体物品的分配:侵犯
    如果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非集体物品被免费分配,就减少了经济自由。
  3. 非集体物品的销售:不侵犯
    如果集体以市场机制运作,提供非集体物品,则不一定限制自由。举例,如果社会主义企业以市场逻辑生产销售,则不侵犯自由。
    对后二者(2、3)举例,如生产一万本社会学概论,免费分配给集体的每一个人,则是侵犯不需要者的自由,而如果是由需要者自由买卖,则不侵犯不需要者的自由,因为生产的成本最终会有利益回报。

(四)划分的意义:打破自由主义偏见

也即是“当政府提供集体物品和服务时,它会限制经济自由;当它生产一般由私人企业提供的非集体物品时,它不一定限制经济自由。”前者为单纯产出无回报,后者为有可能是有产出有回报的。
因此,Olson认为,公私性质并不是判断自由的标准,反对传统自由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偏见。2017.2.21 13:30 于往长春火车

第四章 国家、阶级的正统理论(对Marxism的批评)

一、 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对于公共物品的讨论已有诸多。
自19世纪初的Storch开始,Say与Wiese,发展,至Sax、Mazzola等,Wicksell集大成于一致同意理论,但Olson批评其仅局限于政府,而未扩展至一般组织。
Wicksell后Ritschl另有观点,与Olson完全相反,其论及人的两面性,自有利益与自我牺牲不断冲突,强制是必要的手段;且国家群体为抽象实体,超越个人。
总体上19世纪的经济学基本忽略了公共物品理论,片面强调私人经济。

二、 Marx的国家理论

Marx认为,“生产资本的所有者,即剩余价值的占有者组成了剥削阶级,而没有财产、遭受剥削的挣工资者组成了无产阶级。(在这一点上,Marx与Madison截然不同,有财产和无财产者有不同的利益。)”“阶级是以其经济利益定义的,为了增进这些利益,它们会动用各种手段,直至暴力。”

(一)表面的反驳Marx:心理冷漠

很多评论家认为Marx过于强调自我利益和理性,Olson引述Mills的评论,Marx的思想有认识内在可能性的政治心理,同自由主义作了相同的理性假设。
这正如穆勒批评的,“人们对政治广泛的漠不关心,是社会主义理想破灭的主要迹象。”多数人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的阶级利益。

(二)深层的反驳:理性人

Olson认为,心理冷漠的解释太表面了,不够深刻,所以其认为Marx从理性的出发,本身蕴含了矛盾。Marx理论未能产生阶级斗争的原因恰是Marx出发的理性,Olson论述大众为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制度推举政府上台,而不必推翻。
正因此,马克思主义革命真正依靠的理论不是Marx,而是Lenin与Trotsky,依靠少数富有牺牲精神者,而非大众。Olson认为,阶级正如潜在集团,个人F太小,缺乏激励。
而这正是与Marx阶级理论与其预设的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性行为不一致,也即是其理论的内在矛盾,而这时Olson认为Marx理论的根本问题。此外,Olson在注释中也论述Marx的另一问题是叙述的模糊,其批评Marx理论或既不是理性,也不是非理性出发,而是非经验性、基于历史内在运动的形而上学。2017.2.24 15:35 于九公寓

第五章 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对社团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批评)

一、压力集团的哲学:多元论

对压力集团理论追溯,可至政治哲学中的多元论。
多元论是一种介于国家崇拜与无政府间的态度,由Gierke、Maitland的观点“私人社团是独立自主的衍生物”出发,至Lindsay、Dewey,及Paul-Bancour、Durkheim等,其多主张废弃地域政府,而代之以行业政府的社团国家。压力集团因其有益影响,而应起到更大的作用。亦为主张各私人社团具有较强法定角色。

二、压力集团的代表

(一)萌生:制度经济学Commons

美国最早提出行业代表思想者为Commons,其认为市场机制的不公平性,在于集团间议价能力的悬殊,因此应“由每一个利益集团直接选举代表,选出的代表构成国家有效立法机构。”
Commons认为,由此集团间冲突就会引发改革与进步。其中经济压力集团较地域集团更能代表人民,是民主的生命线,是社团避免了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其思想由K.Parsons、Galbraith等发展,并在政治学中得到进一步讨论。

(二)发展:现代压力社团理论

1、Lathom:集团利益应用于个人
(1)理论
政治学认为集团利益是集体行动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结构是社团性的,集团是基础。”
Latham论述,现代经济学必须认识人与人不是孤立的,经济社会是由人、物、集团等组成的。Commons与Lathom都认为集团利益较个人利益更重要。
(2)Olson批评:集团利益不能应用于个人
Lathom认为“集团利益是集体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同Olson之前论述的大集团并不会自发提供集体物品相悖。
虽然集团理论强调集团,但仍然承认利己主义是寻常的,集团理论的矛盾在于轻易将集团利益应用于个人,认为个人会支持集团利益。也即是Olson论述了“集团利益不是集体行动的决定性因素”。
2、Bentley:不存在社会整体利益
现代政治学在过去哲学的多元论者基础上,加入了经验性的“科学分析”,代表如Bentley《政府的过程》。
(1)理论:集团斗争的均衡
Bentley延续Latham,其认为个体利益是不重要的,集团利益是基础,且集团利益“从属于仅为国家或社会一个组成部分的集团。”个人活动暗含着社会集团的活动,集体意涵贯穿始终,同时否认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而只存在集团利益的压力,社会的现状是集团间的推拉压力平衡。政府的事务(社会政策、公平合理等)均取决于互相冲突的集团压力。
且其认为“较大、较一般的利益通常战胜较小、较狭隘的利益。”
(2)Olson批评:集团斗争的不均衡
Bentley的均衡是错误的,由于小集团更易行动,常常能战胜潜在集团,正是由于Olson论述的有组织对无组织,集团斗争并不是均衡的。
同时,Olson批评如Bentley的“科学的”政治学,只因潜在集团可能行动,便重视它们而忽视真正会行动的小集团,是不符合实证原则的。同时,政治学忽视集团如何激励成员行动、成员为什么会参与集团行为等,其结论是十分模糊的。
对于既往理论认为的,行业代表的集团能自发、自愿组织而没有国家强制性特点上,Olson的理论无疑是一种冲击。
3、Truman:社团是市场干预的结果
(1)理论:社团行为是市场后果的自然结果
Truman深入了Bentley的空白,进一步试图解释Bentley未回答的“集团行动有效的原因,同一集团在不同时空的重要性为何不同?”
其认为,社团会随着社会复杂性分化而自动出现,沿袭Polanyi对市场的批评,其认为社团正是市场干预社会后的影响。以此回应集团行动有效的原因。
(2)Olson批评:社团行为不会自然涌现
Truman无法回应历史,产业革命时的社团不如当下(1960s)多;且其与Bentley都忽视个体利益,过于强调集团压力。
最为重要的是,如Truman等多元论者认为的,在集团需要时自发涌现组织的观点近似于无政府主义,如Bakunin与Kropotkin。当需要时便产生,无疑是不现实的,至少是不适用于大经济集团的。

因此Olson必须要回应其所批评的既往理论无力回答的——大经济集团为何行动?2.24 21:26 于九公寓

第六章 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一、副产品理论

潜在集团理论需要回应一个问题,为何有些大集团可以组织起来,这不符合Olson的FiF_i概念,Olson为此深入解释为“副产品理论”。
1、集团角度
其认为,是由于集团的选择性激励动员,其副产品为游说团体(政治性团体)。
激励来源于可强制的权力或可提供诱导的能力。其中,强制权力来源于集团非政治性的某个目的;诱导能力来源于集团具备经济职能或社会职能(于此Olson划分了集团的三种职能,政治性的游说疏通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2、个人角度
正因FiF_i概念,个人如要承担游说行动(为集团利益牺牲),必然是两种前提,满足其一或都满足:(1)被迫承担义务(对应:强制权力);(2)为获取某项非集体利益(对应:经济或社会职能)。为了进一步论述,Olson举了诸多案例。

二、案例

(一)劳工:工会政治力量

民主国家对强制加入经济目的的组织无所谓,而对强制加入政治目的的组织反对扼制。事实上,工会的政治力量正是其非政治活动的副产品。

(二)脑力职业者:医生政治力量

脑力劳动职业组织中,强制入会也很普遍(专业行会),强制入会是行会体制的第一规律。
Olson于此举例了美国医生学会。对个人而言,美国医生学会的杂志,投稿录用会潜规则为学会会员(强制),而个人投稿而来的名声大于投稿的成本(非集体利益),组织也因之受益。同时,个人可以从学会获得医疗事故的法律援助(非集体性收益)。可以看到,医学会之政治力量,正是其非政治活动的副产品。
联想近来司法收口,非法学禁止考试,保护集体利益的推动,应是非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参与承担的成本,而使一些律师推动。乃及作协,作家成名如不参与作协,会受到威胁。进一步可以理解Weber的铁笼,因组织存在必须强制或利诱,总归要为组织驱使,是于Olson的触类旁通。于此想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2.25 15:45 于九公寓

(三)商人:行业协会与商界协会

Schattschneider、V.O.基、Burns、Peltason等,都提及商人组织程度最高,其少数人行使了巨大权力,远多于多数人的集团。为了回答Beard的论述:“在没有军事力量介入的情况下,政治权力自然且必然会落入财产拥有者之手。”Olson开始回答为什么?
1、行业协会:小集团
Olson指出,“是由于商人划分成一系列(通常是垄断的)产业,每一种产业容纳的企业位数有限。”“产业通常都很小,刚够自愿组织起来为自己提供。”
也即商业利益由于经济利益无需外援便自动组织起来(人少),而工人、消费者、农民则往往需要特定条件才能组织起来(人多)。
2、商界:大型潜在集团
同时,Olson指出,行业协会(尤其是商人的行业协会),因为人少,可提供非集体性物品,但商界仍是一个大型潜在集团,作为整体并不是组织良好的。
Olson举例全美商会,权力一般,也必须设置特别会员权等吸引,以非集体性物品激励;全美制造商协会亦然,其是一个小集团,在具体产业时高效,而涉及国事时,力量并不强大。
也即是具体的利益集团(小集团)范围有效,而如商界大集团则并不成功。
17.2.25 16:43 于九公寓

(四)农场主:农场局发展历史

Olson于此简述了农场集团史。着重为(半官方的)农场局。
(1)1919—1933:一起一衰。
其中农场局早先于1919成立了美国农场局联合会,以非集体物品为激励;后转为农场议员集团,而成为享受政府补贴的商业集团,国家因而开始注意并限制,此阶段激励变少而衰落。
(2)1933—1940:二起二衰。
至1933年罗斯福新政,政府新政策反弹。至30年代末期,政府建立了新联合等机制,独立于农场局驻县员的行政管理系统,成为新的农场主组织机构,削弱了农场局。至杜鲁门时期,新机构成为对抗农场局的组织。
(3)1933(1940)—至今:三起。
于农场局总体受罗斯福政府政策影响时,伊利诺伊州农场局强劲增长。时任总顾问Kirkpatrick设计了合作性商业组织体系,其具体特点如下:
A. 合作企业受协会本身掌握,也即是协会附属企业,经济部分服从于政治部分
B. 附属企业对非会员售价更高,高于入会费
C. 附属企业收益会回馈农场主成员
当下,伊利诺伊州体制已为全美农场局采用,全美农场局开始快速发展。回溯农场局联合会的发展,正是驻县员(非集体物品:技术帮助)与农场局企业(非集体物品:经济利益)的两个非政治性目的的副产品,而获得了政治力量。类似的组织还有农场主联谊会。

三、特例的非经济游说疏通团体:政党

对非经济游说疏通团体,Olson的理论是否适用?Olson认为,首先本书理论适用于理性化团体,而非理性化团体是与本书无关的,或亦是非理性团体是不重要的。Olson认为,或更应该用心理学理论分析非经济性集团。
但Olson仍然分析了非经济的典型团体:政党,并试图解释,为何很多压力集团比政党更规范,影响政党;但同时,政党也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
Olson指出,政党提供集体利益,被影响是因为FiF_i概念,大部分人影响太小而收获共享;政党影响其他集体则是因为,一些人为了非集体利益努力,实现个人抱负或为个人职位利益奋斗,政党是其达成目标的工具。

四、 潜在集团:沉默的大多数

Olson最后回到了最大的沉默的大多数,农场季节工、白领工人、纳税者、消费者等等…缺乏话语权的集体。是FiF_i概念,个人无济于事,且个人可以共享他人努力成果。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却也深受其害,无人出头。人性之恶,无利则亡,将欲取之,必先予之。2017.2.25 20:24